不僅僅如此,自以為是不僅會影響到我們麵試或是求職,這種心態甚至會影響到今後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古希臘有一位先哲說過這樣的話:“狂妄始終與相當數量的愚蠢結伴而行的。狂妄總是在成功即將到來之時,及時出現。狂妄一現,謀事必敗。”一個人如果太驕傲了,就是藐視一切權威,藐視一切規則,變得妄自尊大,誰都瞧不起,誰都不在眼中,就算是有人勸他該如何如何,他也仍舊固執地堅信自己的所作所為並沒有錯,聽不進任何勸戒的話,不承認世界上有比他更強更高的人,不承認客觀實際,目空一切,慢慢地整個世界變得似乎隻有他一個人存在似的,嚴重脫離實際,最後,隻能是孤家寡人,走向人生的失敗。
所以,縱使優秀,切勿自大;學會謙虛,用歸零的心境,珍惜的心態,親卓越遠自大,你擁有的將不僅僅是一份好的工作,更是一份充滿陽光的人生。依賴心理:渴望投機取巧的“捷徑”
在現在的各類招聘會上,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學生模樣的應聘者坐在招聘方的麵前應試,在其身後或旁邊則站著1~2人,而且在麵試的過程中還時不時地插上幾句,有的甚至比應聘者說得還多。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著,一旦遇到此類情況,不管應聘者當場的應聘表現如何精彩,在最後的錄用評定時都會大打折扣。
依賴心理在求職和擇業的過程中又具體表現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依賴大多數的從眾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不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切合實際的選擇,而是人雲亦雲,見別人都往大城市、大機關進,自己也跟著湊熱鬧。另一種是依賴政策、依賴他人的傾向。不是主動選擇積極競爭,而是覺得反正國家要兜底,反正有優生優分的政策,坐等學校給自己落實單位。如果說前一種傾向是缺乏主見的表現的話,第二種傾向則是一種“投機取巧”的心態,這種心態是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那麼,這種渴望“投機取巧”的捷徑的心態緣何而生?它是否像看上去的那麼方便快捷?
2006年,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就合作過一份“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調查顯示,有41.61%的大學生認為,通過家庭社會關係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而在來自大城市的學生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51.29%。
一方麵,在傳統的東方教育體係中,父母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認為工作上的事情父母比孩子有經驗,就一手包攬。雖然父母也想讓孩子獨立,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沒有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機會。父母的這種“溺愛”教育,給孩子帶來一種盲目的依賴性。另一方麵,就業形勢的嚴峻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人多崗少”是當下就業形勢的主流。家長希望在少有的崗位中,能一步到位給孩子提供就業機會,不讓孩子自己去獨立去打拚。
依賴心理實際上是缺乏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的表現。現實生活中,常可看到一些因依賴而使自己陷入被動的例子。單憑父母“門子硬”找到“好”工作的,由於不能勝任工作,常引起單位的不滿,自己也苦惱。
在網絡上,也有不少職場人就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有人認為,家庭關係已經成為求職路上的一道重要門檻,依賴父母不僅是求職的捷徑,在某些時候甚至成了必要條件。
不少大學畢業生表示,他們並不想依賴父母,實在是“形勢所迫”,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在某些時候會直接關係到求職的成敗。但是,家庭背景是父母給的,社會關係的建立主要靠的也是父母的基礎,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找工作靠關係、靠父母已經在大學生的意識裏生根發芽了,甚至還有人直言:“大學生找工作就是比爹!”
在充滿求職競爭的今天,靠關係、走捷徑,對自己的成才、擇業都是極為不利的,要擺脫依賴心理,牢固樹立自主、自立意識,才能為在競爭中生存奠定良好的主觀基礎,才會讓用人單位更信任你並錄用你。
靠關係,或不想通過公平競爭而想走捷徑、僥幸取勝,都是靠不住的,對自己的成才都是極為不利的。
麵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職業競爭日趨激烈,隻有擺脫依賴心理,牢固樹立自主、自立意識,才能為在競爭中生存,在競爭中勝利奠定良好的主觀基礎。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注重擴大自己的知識麵,拓寬自己的視野,注重培養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工作的能力,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自己創造力的提高,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為自己擇業、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其實,找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擺脫依賴的過程。依賴別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從而失去自我。遇到問題時,自己不動腦筋,往往人雲亦雲,趕時髦,產生從眾心理。或者表現出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總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個決定。在家裏,一切都聽父母擺布,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賴的人,他們會常常不知所措。他們就像斷線的風箏,沒有著落,茫然不知所措。依賴性過強的人需要獨立時,可能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反應,影響心身健康。
試問,這不是跟工作本身的含義相悖麼?所以,求職本身就是人生宣誓獨立的一種方式,切不要存有依賴心理,離開溫室,去拚搏吧。浮躁心理:操之過急成功概率降低
大學畢業生麵對求職就業的壓力,偶爾有急躁心理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長期處在“浮躁”狀態下以及因為浮躁而做出的盲目選擇將對其自身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對他們的師弟師妹——在校大學生帶來很多思想誤導,從而帶動社會上一大批人產生“浮躁”心理,不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更何況帶有浮躁心理,操之過急,求職的成功概率將大打折扣。
什麼是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氣躁。當我們心不在焉的時候,當我們坐臥不寧的時候,當我們沒有耐心做完一件事的時候,當我們計較自己得失的時候,當我們急功近利的時候,當我們盲目地與人攀比的時候,浮躁猶如幽靈一樣,悄悄地、溫柔地向我們走來。它腐蝕我們寧靜的心靈,讓我們自尋煩惱,喜怒無常,焦慮不安,患得患失;它挑逗我們堅強的意誌,讓我們淺嚐輒止,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這山望著那山高;它賄賂我們凡人的肉體,讓我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信仰,寧願放棄原來的理想和努力。
從心理學的層麵講,浮澡主要指因內在衝突而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緒狀態。一個人一旦被這種情緒困擾,就會感到迷茫、彷徨,不知何去何從,從而迷失人生目標,失去陝樂心境,體味不到生活的樂趣。浮躁不僅僅使自己無法擁有良好的狀態去麵對求職,而且,這樣的人企業也不敢用。因為浮躁的人好定目標,但總是完不成目標。他們整天信誓旦旦,一周一個想法,一天一個決心,但卻是幹幹歇歇,幹的沒有歇的多,根本不可能厚積自己的職業本事,失去了人生難得的機遇。
浮躁的人好與別人比,但總是比不過別人。他們總是活在別人的陰影裏,看到別人買了件衣服他也去買,看到別人染了頭發他也去染,看到別人學日語他也去學,看到別人考證書他也去考。他不知道自己的目標,總是顯得心神不定,光知道自己很忙很忙,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在與別人攀比的過程中,他失去了獨特的自己,浪費了大好的時光。
浮躁的人急功近利,但總是得不到最大的利益。他們總是期待著上帝的關照,幻想著能成為“超女”或“超男”,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一天之內財源滾滾而來。有時他們甚至聽從算命先生的胡言亂語,拚命地摸獎買彩票,並且在睡夢中規劃中大獎之後的愜意生活。結果他們除了給國家做貢獻,為街頭算命郎發薪水之外,並沒有任何收獲。因為,他們不懂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更沒有“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刻苦和努力。
浮躁的人總想做大事,但他們連小事都做不好。他們總是高談闊論,指點江山,可是連一個周密細致的市場調研都搞不好,連一個抱怨的客戶都伺候不住,連一壺開水都不想提,甚至連按時上班都做不到。結果肯定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職業命運,等待他們的可能是職場唐吉柯德的下場。
這和企業的用人目的是相悖的,所以浮躁一旦表現出來,就很容易讓企業放棄你,使得求職的成功率很低。
此外,還有些人在就業擇業時過分看重地位,過分看重實惠,一心隻想進大城市、大機關,去沿海發達地區,到掙錢多、待遇好的單位,甚至為了暫時的功利寧可拋棄所學的專業。這種心理可能會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滿足,但從長遠發展看並非明智的選擇。
而想要徹底鏟除“浮躁”之根,就要求我們學會專注。
專注的人有一種永叵的定力,在各種時尚潮流麵前他們不會左右搖擺,更不會發出“外麵的世界很精彩,這裏的世界很無奈”的感慨。因為他們不會朝秦暮楚地跟著感覺走,在外人看來,他們可能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異類,是“做我自己”的偏執狂,但這種遠離浮躁的標新立異卻是他們成就一番事業的超級密碼。
總之,浮躁不僅僅容易導致自身短視,容易導致不能專心做事,而且還使得用人單位顧慮重重。要想找工作,要想找好的工作,一定要先沉下心來,切忌浮躁,不做“頭重腳輕根底淺”的牆上蘆葦。畏懼心理:讓你喪失自信心的關鍵
經過學校的學習,實習環境的鍛煉,當我們走上求職道路的時候,往往也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優勢,但有的人麵對激烈的競爭,卻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如別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走進就業市場心裏就發怵,參加招聘麵試,有的丟下自薦書就跑,有的麵對招聘者結結巴巴,麵紅耳赤。而一旦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總覺得自己確實不行。這樣的人自然難受用人單位的賞識。
為什麼信任自己的能力如此困難呢?簡單地說,那是被自己的畏懼給出賣了。畏懼心理通常會誇大所謂的不足,讓人覺得,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具備某些原本不具備的素質。因為有這樣的心理,很多入就會對學曆、外表、工作經驗產生某種依賴。既然執意追求總歸會失敗,那就幹脆滯留在無法發揮自身能力的職位上,掙那份還算交得過去的薪水。
更糟糕的是,如果你屈服於畏懼的壓力,它反而會對你產生更大的影響,讓你避之不及。例如,你害怕被人拒絕,就會擺出屈尊俯就的姿態,而這恰恰是為人所厭惡的。在你害怕失敗的時候,你會因為喪失自信而表現得更加差勁。
在對自身能力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握之前,你必須要麵對、克服這些畏懼心理。以下列舉的幾種畏懼心理具有很強的破壞力,必須要去克服。1.害怕被拒絕多數求職者都希望得到他人承認,得到麵試方的肯定。這種願望非常強烈。他們必須表現得體、受人歡迎。然而,這種願望有多強烈,隨之而來的畏懼就有多深。
如果我得不到這份工作,結果將會怎樣?如果不受歡迎怎麼辦?這些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並對求職者的行為產生影響,其思路也會因此發生微妙的變化。
當你不再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熱情來展示自己,而選擇一味地追求得到承認和贏得讚許,那麼你已處於求職的危險境地。你費盡心思討他人歡喜,而喪失了自己的立場,最終,你將與近在眼前的成功機會擦肩而過。你被畏懼所左右,而不是讓自己的才能把你領向成功。
克服這種畏懼的最佳途徑是大大方方地麵對那些你認為會拒絕你的人。為什麼呢?多數情況下,這些人與你有些距離,因為與他們接觸不多,你會憑空將一些虛幻的想法加在他們身上。但其實他們並不是全都如你想象得那樣,拒人於千裏之外。2.對未來心中沒數因無法把握未來而裹足不前的例子俯拾皆是。1967年,瑞士手表製造商在其研究中心發明了電子石英表,然而他們卻拒絕了生產這種手表的建議。誰會要一塊沒有發條的手表呢?但10年之後,這一決策卻使瑞士手表的市場占有率從65%下降到了不足10%。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日本公司利用瑞士公司的發明,大規模生產、推廣了電子表,而瑞士公司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
與其他畏懼心理一樣,對捉摸不定的未來的恐懼使人們不願輕易改變現狀。對他們來說,雖說目前狀況苦不堪言,但未知的將來卻可能更加可怕,於是人們寧願忍受現在的痛苦而不去做什麼改變。
聰明地冒險是對付這種畏懼的一劑良藥。其實我們選擇了求職就是選擇了前進在通往未知未來的路上,為什麼要裹足不前呢?
畏懼是一種心病,所以隻能用“心藥”。這藥的配方就在求職者自己的心理。冷靜地剖析自我,選擇無畏,大聲地向未來招手吧。未來屬於勇敢無畏者。攀比心理: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大學生小強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同班同學能成功受聘於一家大公司,他卻被淘汰?他又接連應聘了幾家大公司,仍未成功。他對父母說:“進不了大公司,我就不工作了。”
有句諺語說得好:一棵樹上的樹葉,沒有兩片是相同的。小強和他的同學,從表麵上看,兩人的“硬條件”差不多:學同一個專業,成績都很好,但他倆的“軟條件”肯定有差異,比如家庭環境、興趣愛好、工作能力、待人接物方式、性格特點以及自身缺點等等,不可能都相同。因條件不同或錄用或被淘汰,在職場上司空見慣,小強不該與同學攀比,為此憋氣。即使兩人的“軟條件”也差不多,小強仍有可能落聘,因為用人單位還有錄用人數上的限製。好單位用人,往往因優秀人才過於集中,不得不忍痛割愛。在現實生活中,甚至會出現“硬條件”、“軟條件”都遜於小強的應聘者先被工資高、工作條件好的單位錄用的情況,這些人如果不是機會抓得好的話,很可能是他們的家長有廣泛的社會關係,很難攀比。
大學生的“就業攀比”,也是攀比這種社會心理在學子中間的反映。對此,一要正視這種現象的存在,二要盡量做好疏導工作。應該讓學子們認識到:攀比是在和別人做無謂的對比,這種“麵子”上的較量,最終受傷最重的很可能恰恰是自己。
人各有所長,人也各有機遇。努力尋覓自己中意的工作,這種做法本身沒有錯。但要明白一點:工作是找給自己幹的,不是找給別人看的。一個人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自身的成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當村官、下社區、進民企,有的人甚至為此放棄了到手的或可能到手的優厚物質待遇。這本身就是大學生們心態日益成熟的表現。清晰的定位,務實的態度,再加上長遠的眼光,才是助年輕學子們到理想工作的重要因素。
攀比者如果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的話,其結果必然是情緒低落,心態失衡,“高不成,低不就”便由此產生。
大學生求職,往大裏說是服務社會、報效國家,往小裏說是謀生自立。無論在大公司工作,還是在小單位就業,都能實現上述目的,為什麼非要在大公司“一棵樹上吊死”,而不去小單位試一試呢?說不定小單位的發展前途更大哩!
在主動求職前,必須先分析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氣質、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就業傾向、就業態度,分析自己的求職技能和技巧,從內心先問問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客觀分析自己的競爭力如何。要做到自己與自己競爭,而不是一味與他人攀比。在用人單位眼裏,現在的求職者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他們認為現在的求職者沒有以前那麼肯吃苦,專業知識又不能馬上運用到工作崗位上來。這樣的成見固然跟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具體情況不完全了解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求職者自身。
那麼,該如何拋棄攀比心理,正確求職呢?首先,讀書期間苦練內功,積累專業能力。證書不代表能力,但用人單位在篩選麵試材料的時候這些是很重要的指標。如果你學的是會計,最好能拿到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如果你想進外企最好能有足夠高的托福成績和一定水平的外語口語能力;如果你想成為公務員,你最好先是黨員並且具備相關的行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