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溝通中的心理學,(2 / 3)

對於自己的過錯,我們往往會將其歸於環境使然;而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卻很容易將其理解為人性使然,也就是說別人是故意的。

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有很多是出於上述原因的。當我們無視狀況而去曲解同事或上級無意的言行,就會覺得對方是在針對自己。因此,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就會變得充滿敵意,而這樣一來,我們又怎麼能有平和的心態去做好職場的溝通呢?

不要讓壞事影響自己的心情,過度敏感的人都有一種自貶自責的傾向。一個小小的挫折都往心裏去,隨即開始懷疑自己的全部。於是,所有外界的批評都是有道理的,應該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很快就變成了:我自己一無是處,太平庸了,是個傻瓜……其實,搞清楚敏感的根源之後,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稍微進行一個自我反省就可以了,並不需要對自己進行全麵檢討繼而全麵否定。

恩格斯說過:“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在做什麼,而且表現在他怎麼做。”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經曆快樂、悲傷、失落等等。自信樂觀的人,在挫折中尋找寶藏,自己為自己打氣;相反,消極自卑的人,總是抱怨自己,羨慕別人,總是看到事情消極、困難的一麵。其實,我們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對自己進行積極地心理暗示,使問題導向正麵的結果,不要總是暗示自己感到焦慮、緊張、失落等。

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指責很過分,那麼你也要懂得回敬那個指責你的人,不要讓別人自以為有權利無端指責你。”碰到讓你傷心的事,要努力尋找一個解脫的辦法,比如你可以向朋友傾訴。越跟別人多交流,就越能從相對化的角度看問題。原本認為很嚴重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原本天大的事其實也很渺小。有了一次經曆,下次就能夠輕鬆地麵對,要讓自己從內心裏接受正在發生的一切。

我們平時也要加強心理儲備和情感儲備,堅持鍛煉身體,建立和諧與相互支持的人際關係。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含蓄”,員工在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同時為人要低調,太過張揚的性格容易引起他人嫉妒,或者引起同事反感。把同事間的不理不睬當作冷暴力,就把人際關係簡單化了,不能因為別人性格、愛好與自己不同就孤立抵製,甚至上升為故意傷害的程度,同事之間相處不要太敏感,不要將別人偶爾的情緒不良當作針對自己,將矛盾升級對企業和員工都毫無益處。

世界對你的微笑永遠都會是燦爛的。生活雖然不會有太多轟轟烈烈的事情,但是你的生活也絕對沒有理由總是處於消極的狀態中,要珍視那些小小的快樂。過度敏感的人的弱點在於他們缺乏自信心,總是在尋找抱怨的理由。結果是,即使別人發自內心的讚揚也不足以讓他們往好處去想。把話說得有力和簡練

荀子有言:“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意思是說,能達成有效溝通的語言是美好的語言,因為隻有這樣的語言,才能光芒四射。穆者,意為形式美,它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能力的本身達到;皇者,意為內容美,必須通過說話者的真情流露來達到。真情是語言溝通的靈魂,沒有真,沒有情,話說得再好聽,也打不動他人之心。怎樣表現自己的真誠呢?

說話直截了當且有力,這是其一;語言簡練、深入淺出則是其二。如果你在各種話題上都做到了有力、簡練,那麼你就能贏得他人真誠的尊重。

現在有許多人談論好口才時樂此不疲,認為在這個社會上,做得好不如說得好,因為人們做了太多的好事他人未必會知道,隻要能說會道,能侃,什麼事都用嘴表達到極致,凡事就能達到“話”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種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燭之武退秦師靠的是口才;春秋時的毛遂自薦使楚,迫使楚王歃血為盟靠的是口才;晏子遊說秦國時讓恥笑他個矮的文武百官反而蒙羞,靠的也是口才;紀曉嵐多次把將要掉下的腦袋保全不失,靠的還是口才。在這麼多的史實麵前,誰敢妄說好口才無益?

好口才當然有益,但不是事事如意!比如溝通,僅有好口才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相應的內秀品質。就像一組被稱為很好看的吊燈,隻有在接通電源,看到它的照明後,我們才能接受“很好看”的評價。假如一個口才好的人不具備內秀品質,隻會像做官樣文章般地誇誇其談,這種好口才豈能服眾?《水煮西遊記》中有這麼一段情節描寫:

唐僧等人從高老莊出來,沙僧湊到唐僧身邊道:“師傅,徒弟

雖然愚笨,但還是好學之人,前幾年靠抄襲師傅混出點名聲,現在

在師傅身邊還好說,如果哪天大家都單飛了,我如何立足才好呀?”唐僧輕輕伸了伸腰道:“你能有這個危機意識卻也是不小的進步,凡事你要多觀察呀。”沙僧不樂意了:“昨日我偷偷在師傅房外聽得你給八戒開小灶,都是同門師兄,為何偏心起來?”

唐僧嘿嘿一笑:“你果然比豬還笨,你知道你最缺什麼嗎?”沙僧回答說:“我有點木,反應比別人慢。”唐僧道:“看來你還很了解自己。你們仨當中,數你最不會溝通,這都是由於你內向性格所致。”沙僧道:“昨天晚上我倒是聽到師傅對八戒分析幹係人,那言外之意溝通就是跟幹係人的溝通了?”

唐僧點點頭:“你還真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不錯,我們分析幹係人是為更好的溝通做準備,它是溝通中的重要工具。”沙僧疑道:“口才好不就是能溝通嗎?我看師傅口若懸河,而我這麼愚笨如何去溝通呢?”唐僧道:“口才好是溝通的一個條件,但卻不見得口才好就可以很好地溝通,或有效地溝通。”

唐僧語不多,卻道出了人際關係中好口才的實用價值。

什麼是有實用價值的好口才呢?在溝通中能以真情達到有效的說服目的,就是有實用價值的好口才。要檢驗其實用性,就要看你跟誰說話。好比一個演講家,他在農民麵前大談特談國企應該如何清理不良資產,這樣的好口才豈能和農民達到溝通的效果?你為什麼不能談些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三農”問題、“白條”問題呢?也許你對這些一無所知,因此你的好口才受到一定的限製,這不要緊,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內行,否則便是一種不老實的自欺欺人。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沒有人要求你做一本百科全書。如果你不懂裝懂,外行充內行,那麼你不但說不服別人,反而會處處露怯,弄得自己一身騷。即使一個被公認為德高望重、能說會道的人,也不敢妄稱自己凡事無所不知。所以,最有效的說服和溝通應該以襟懷坦白為基礎,而不能光憑所謂的好口才耍嘴皮子。

我們常聽人評價某某口才很好,指的不外乎是其口語表達能力出眾,口齒清楚,思路清晰。但實用口才的真義是說服對方。具有好口才的人固然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演講家,但卻不見得具有較強的說服能力和溝通能力。要說動對方改變原來的主意,以真情動人遠比高超的嘴皮子更有效。同時還得熟稔心理戰術,通過與他人的語言溝通,了解對方心裏究竟怕什麼,不怕什麼;要什麼,不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以此建立起談話的感情基礎,就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溝通說服進展順利。

口才好並不能做到很好的溝通,有力而簡練的溝通才是真正能說服人的好口才。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一天,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肮髒的東西掉進鍋裏

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

粥一飯都來之不易,於是便把它吃了。

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

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說:“親眼看見

的事情尚且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呢?”

學過辯證法的人都明白,對事物應該一分為二地分析,對一個人也應該辯證地、全麵地對待。否則,對人先已有了成見,再加上別人的耳邊邪風,便對某個人“蓋棺定論”,這隻能說明我們的淺薄。一座山,可以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個人,可以左看忠右看奸;至於某件事,更會因為評論者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所以,對一個人,不能用他的過去來說明將來,也不能用一個側麵取代全麵。

古人雲:“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雖然不一定每個細節都能看見,但對傳言應該進行調查、分析,弄清真相。這樣才能對某個人、某件事作出正確的評價,否則,來不及送上一份理解和支持,便會失去一份本該牢固的友誼。

甚至有時候,親眼見到的事情,背後也會另有原委,也就是說耳聞有假,目睹亦有偽。

人際關係的分歧,就是由於彼此的不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快、敵對、冷淡和疏遠,也大都是因為互相不了解。

如果你想要和別人合作、相處,首先就必須懂得了解別人。

一般人總喜歡提出意見,批評別人。當別人的行為達不到我們所期待的時候,我們就會顯得不太高興。即使程度並不嚴重,也會多少使別人感到壓力和緊張。

一個人如果想要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絕不能要求人家依照自己規定的模式做事,或偏聽偏信。解決人與人之間不愉快的唯一方法,就是去了解真相。

人若看得透,準確判斷,就可駕馭事物而不為事物所控製,做事看人便有準星,從不眼花繚亂,分得清黑白虛實。世事往往與它的外表不同,無知者隻見表象,欺詐其實是膚淺的,而愚者卻趨之若鶩。要做智慧高手,先得克服自己的偏聽偏信。

槍有準星才能射中目標,人有眼力才能判斷是非。要學會洞察最深處的東西,摸清他人的底細。要學會謹慎,人生中就應該具備良好的判斷力。仿佛一種天賦智慧,使我們尚未起步就像走過了一半成功之路。隨著歲月和曆練的增長,理智完全的成熟,還可以使判斷力因時就勢、左右逢源。天生有判斷力的人憎惡奇思怪想,尤其在重大判斷上更是如此,講究萬無一失。看清楚事情並不很容易,可又不能不在這方麵多動腦筋。

雙方的意圖都盡在不言中,在政商兩界甚至生活工作中,沒有極強的判斷力,就會落入陷阱。很多事物,都是假象先行,讓笨人緊隨其後,展露低俗、平庸,真相往往最後到來,讓愚者無法忍耐下去,失去判斷所必需的細心、觀察,匆匆地下了結論。一個草率的人是沒有保險的槍,經常會走火;有時竟連耳聽為虛這樣的道理都會忘記,用耳朵代替了眼睛。這便是一個地道的睜眼瞎。

因為聽了別人對他的非議而頓時便覺得一個人可惡,因為聽了不利的傳聞而頓時便覺得他人卑鄙,因為聽了別人的勸說便下決心永遠疏遠他。難道不覺得這對當事人來說是不公道的嗎?難道不覺得自己太淺薄了嗎?

晉景公因信奸言將趙氏忠烈滿門抄斬而演出千古悲劇《趙氏孤兒》;曹操因聽蔣幹傳言誤殺蔡瑁、張允而中連環之計,最後兵敗赤壁壯誌難酬。古今中外,因誤信傳聞而鑄成的悲劇比比皆是,難道還不足以使我們引以為鑒嗎?

身在職場,我們不時會聽到是非難辨的話,往往令人混淆是非,不知所措。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輕易相信謠言,這樣才能讓是非明,人者清。做一個好聽眾的秘訣

一般人在傾聽時常常出現以下情況:或者很容易打斷對方講話,或者發出認同對方的“恩……”“是……”等一類的聲音。較佳的傾聽卻是完全沒有聲音,而且不打斷對方講話,兩眼注視對方,等到對方停止發言時,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更加理想的情況是讓對方不斷地發言,愈加保持傾聽,你就越握有控製權。

學會傾聽,很有必要了解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隻有深入地了解自我,才能有了解他人的基礎。所以先深刻地認識自己才是真正具備良好的人際親和力的基石。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創傷和問題所在,也許會在童年時代感覺到自卑,或者自傲,或者是自我中心,或者曾經遭受到各種各樣的心靈上的創傷,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影響到成年之後的良好的人際親和能力。深刻地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不讓童年時代的陰影影響現在的人際交往是以自我反省為開始。

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基礎之上,在進行人際交流的實踐是加強人際親和能力的重要過程。在不斷的人際交流的實踐中,別人作為一麵鏡子,可以折射出自己的某一麵,從別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心靈中自己看不到的側麵。在與他人的交流和實踐中,又可以不斷強化自己的實戰能力,隨時的修正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一個成長環境,而他所生長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給他的自我意識打下了一個烙印,對人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這些觀點在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都會影響到對他人的評價。當他是從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評價他人時,就無法深入理解他人的內心深處的感受。所以在洞察自我的基礎上,在人際交往的實踐中,他不斷地放下自己固有的價值觀的標準,能耐心地傾聽來自他人內心深處的聲音,便會看到一個與自己不同的全新的內心世界。在不斷的這樣的過程中,他的自我意識就會擴張,對入的理解能力也在增強,一個能深入理解他人的人際親和力自然就增強了。

溝通過程時,20%的說話時間中,問問題的時間又占了80%。問問題越簡單越好,是非型問題是最好的。同時以自在的態度和緩和的語調說話,一般人更容易接受。

會說不會聽,懂得說的人大多是懂得聽的人,聽的藝術並不亞於說的藝術。傾聽的要旨是在於了解一個完整的故事或事情,傾聽的態度是專注和用心。如果你漫不經心地聽,對方會不高興。傾聽的技巧至少包括:1.參與看、聽、詢問。就是觀其動作、聲色,有時插入問話,讓對方感受到你在專心地聽其說話。2.認同別人的經驗尊重對方的感受,發出一些認同的話,如“那聽來很重要”或“我感受到你十分看重此事”等。3.邀請對方說多些“可以多說明一點嗎?”“我想多聽聽你對這事的看法”等,當然,如果對方離題了,你可以說:“對不起,讓我們回到正題,好嗎?”4.綜合處理若對方已說了不少,你可以做些小結,問對方是否是這個意思。5.提供開放式的意見或建議開放式就是不會使人無話可說,例如:“看來你很不高興,是什麼使你不高興呢?”要避免用“為什麼”而要多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