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傾聽既是簡單的,也是大有學問的。良好的傾聽習慣是溝通順利講行的潤滑劑。溝通不是無意義的抱怨
溝通,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人與人的交往方法;在職場中,則是上下級傳遞想法的途徑。需知,溝通不是無意義的抱怨,優秀的管理者能夠將抱怨轉換為溝通,做出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改觀;員工如果能夠通過有意義的溝通去替代無意義的抱怨,就能更好地向管理者傳遞自身的想法,不僅僅避免了因抱怨帶來的彼此的不愉快,而且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1.管理者:從抱怨中發現價值優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從員工的不滿中學會管理的“金科玉律”,讓員工將不滿說出來。員工在離職的時候才能吐露真言,隻能說明這個企業的管理有問題。企業應建立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員工敢於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
再能幹的管理者,也要借助他人的智能。在某一方麵,說不定下屬比上司更有經驗,而這時如果對他們的建議不加以重視,不僅會造成管理者決策失誤,還會挫傷下屬的積極性。因此,管理者與下屬之間要建立一種誠信關係,並由這種關係促使下屬帶著責任感去工作,而不是消極地服從。
國際知名企業的領導人,大多也是從諫如流的管理者。世界首富、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件設計師比爾·蓋茨鼓勵員工暢所欲言,對公司的發展、存在的問題,甚至上司的缺點,毫無保留地提出批評、建議或提案。他說:“如果人人都能提出建議,就說明人人都在關心公司,公司才會有前途。”人稱“經營之神”的鬆下電器公司前總經理鬆下幸之助有句口頭禪:“讓員工把不滿講出來。”他的這一做法,使管理工作多了快樂,少了煩惱;人際關係多了和諧,少了矛盾;上下級之間多了溝通,少了隔閡;公司與員工之間多了理解,少了對抗……
從抱怨聲中會發現員工產生抱怨的內容主要有三類:第一是薪酬。第二是工作環境。第三是同事關係。那麼作為領導和管理人員該如何對待並及時處理員工的抱怨呢?首先要樂於接受抱怨。抱怨無非是一種發泄,抱怨需要聽眾,而這些聽眾往往又是抱怨者最信任的那部分人,隻要他在你麵前盡情發泄抱怨,你的工作就已經完成了一半,因為你已經成功地獲得了他的信任。其次,要盡量了解抱怨的起因。第三,要注意平等溝通。事實上80%的抱怨是針對小事,或者針對不合理不公平,它來自員工的習慣或敏感。對於這種抱怨可以通過與抱怨者平等溝通來解決,先使其平靜下來以阻止住抱怨情緒的擴散,然後再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最後,處理要果斷。
一般來說,80%的抱怨是因為管理混亂造成的,而由於員工個人失職而產生的抱怨隻占20%。所以規範工作流程、明確崗位職責、完善規章製度等是處理抱怨的重要措施;在規範管理製度時應采取民主、公正、公開的原則,讓員工參加討論,共同製定各項管理規範,這樣才能保證管理的公正性和深入人心。
管理者要在企業中大力倡導良性衝突,引入良性衝突機製,對那些敢於向現狀挑戰、倡議新觀念、提出不同看法和進行獨創思考的個體給予大力獎勵,如晉升、加薪或采用其他手段。良性衝突在GE公司新建立的價值觀中相當受重視,該公司經常安排員工與公司高層領導進行對話,韋爾奇本人也經常參加這樣的麵對麵溝通,與員工進行辯論。通過真誠的溝通直接誘發與員工的良性衝突,從而為改進企業的管理作出決策。在運用溝通激發衝突時要特別注意運用非正式溝通來激發良性衝突。盛田昭夫就是在與員工的非正式溝通中激發良生衝突的,如在一次與中下級主管共進晚餐時發現一位小夥子心神不寧,於是鼓勵他說出心中的話來,幾杯酒下肚後,小夥子訴說了公司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盛田昭夫聽後馬上在企業內部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使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步人良性軌道。2.員工:將抱怨變成溝通在職場中,麵對不公平,不滿之處,很多時候我們會放棄溝通,希望管理者能夠主動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或者知道該幹些什麼。而管理者卻未必知道,未必了解你的任何想法,因為真正地了解一個人,需要放下自己,需要全身心去感受管理者,而在生活、工作、交往中,又有幾個人能夠這樣去做呢?
因為放棄溝通而希望管理者不用溝通就能夠了解自己,而現實是希望往往會變成失望,失望之後,還是不去溝通,而是去抱怨他人怎麼怎麼樣……人就這樣為難自己,這樣給自己的心理添加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誠然,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能還是會發生分歧、爭執等,但是,至少員工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釋放出來了,通過彼此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相互理解,再彼此去妥協或者遷就,在慢慢去適應管理者的方式的過程中影響管理者的方式,從而彼此更加和諧。
將抱怨變成溝通,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增進彼此的理解,有利於化解彼此在心中沉澱的不滿。
當然,在溝通的過程中需要以真誠為基礎,同時注重溝通的技巧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換位思考才會明白更多
善於觀察的人都知道,貓和狗是仇家,見麵必掐。起因很可能是,阿貓阿狗們在溝通上出了點問題。
搖尾擺臀是狗族示好的表示,而這種“身體語言”在貓兒們那裏卻是挑釁的意思;反之,貓兒們在表示友好時就會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而這種聲音在狗聽來就是想打架的意思。阿貓阿狗本來都是好意,結果卻是好心得不到好報,反而被當做了驢肝肺!
但從小生活在一起的貓狗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對立,原因是彼此熟悉對方的行為語言含義。所以進行換位思考,進行有效溝通十分重要。
如果一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鏡讓病人試戴,其理由是:“我已經戴了lO多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裏還有一副。”那麼,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如果醫生還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在病人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的同時,醫生還反複說:“隻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們常說遇事要將心比心。因此,“知彼知己”是交流的原則。
這位醫生尚未診斷就開處方,誰敢領教?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因此我們必須強調:“了解他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才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要改變匆匆忙忙去建議或解決問題的傾向。
現在的人自我意識很濃,大家都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物,經常看一句話或一件事就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做出判斷,他們注重的是自我感受,很少在意別人的想法與感受。換位思考就是讓自己多站在別人所處的位置想一想,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從而尋求解決事情的最佳方法。溝通之前,多一點換位思考,就會了解彼此的想法和心情,就能夠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不能總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用“我的就是對的”想法來看待問題,這樣得到的結果隻會是偏執和激進。換位思考會有助於自己更加清楚透徹地看清事情的全麵性、合理性,同時也會讓自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幹擾和博采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台階。
好奇心,是換位思考的一味元素,好奇地去了解一下對方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有助於真正理解對方。就好像對於一個嬰兒,我們隻有好奇地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他的世界,才會了解一個滿是腳的世界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就好像對於一個坐在十幾個大人的腳下,聽著大人高談闊論的男孩,隻有好奇心才能使我們與他一起坐在地毯上,體會一下那是什麼樣的心情;就好像那個想去擺地攤不想上學的孩子,有一點好奇心,才會使我們謙虛地放下身段看看他的內心世界到底是什麼樣。
好奇心使我們暫時放下自己的主觀來理解別人的主觀,了解之後才能真正地開始“換位”,換了位之後,才能開始比較正確地思考,溝通的第一步就是這個。
其實,許多情況下我們都可以進行換位思考。相信每一個人大多有這樣的經驗:聽到別人讚揚或附和的話,心裏就會欣欣然,得意洋洋;聽到刺耳的話或是不同的意見,就會心裏別扭或心中火起。心理學上講“同理心”,也是讓人在溝通的時候,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和視野去觀察和思考,以順應和附合的方法去達到對方的認同,進而達到溝通的目的,這也是基於人對於“同”的接納及對於“異”的排斥的規律。
所以,換位思考是一個對溝通大有裨益的方式,我們可以多多地去培養自己這種方式,將其變為一種習慣。溝通需要顯示誠意
“夫書以載言,言以傳意。”傳意,除了需要正確清晰地傳遞信息、表達觀點、顧全體麵、言辭優雅之外,同時也需要及時收集對方的反應、全麵把握話題的進行、深刻表達自己的感情。從語用學的角度看,語言的普遍有效性是要求話語的“可理解性”——符合某種語言語法規則的話語,就是可理解的。
而對應於語言的三種語用學功能,還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有效性要求”,即真實性恰當的要成為。就語言的呈現事實之功能來說,它必須滿足的有效性是要求陳述的“真實性”,一個陳述外部世界事實的話語必須被認為是真實的。就語言的建立合法人際關係之功能而言,它必須滿足的有效性是要求規範的“恰當性”,一個產生出共同認可的價值規範的話語必須被認為是恰當的。就語言的表達主體內心意向之功能而言,它必須滿足的有效性是要求“真誠性”,一個表達出說話者意圖的話語必須被認為是真誠的。
與此相類似,語用原則在注重真實性、恰當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言語交際中的靈活性。因此在這裏,考慮言語交際中一方采取主動以期有效溝通的語境,提出一點較為實用的語用原則——誠意原則。誠意原則的使用目的主要體現為——置身於全新的環境時,如何通過合理的言語交際過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結識新朋友;麵對單個重點對象時,如何通過合理的言語交際過程贏得對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
誠意原則可以分成以下五個準則:
1.重視準則
使對方產生他是重要人物的感覺。將對方預設為善良、理性的人;讓對方知道他(她)對於你有多麼重要;承認對方有某些自己所不及之處。2.理解準則了解對方,善解人意,投其所好。包括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事情;對他人的想法和願望表示理解、同情;多征詢對方的願望、需要、意見和想法。3.專注準則在對話中突出對方,而不是強調自己。包括多談論令對方感興趣的人、事、物,特別是使對方多談論自己;認真傾聽,提出引導性的問題,使話題繼續;盡量減少使用“我”、“我的”和“你”、“你的”,多使用“我們”。4.認同準則減少不必要的分歧,獲取共鳴。交談的一開始,就爭取使對方立即說“是”、“是的”;迅速而誠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在分歧上繼續糾纏;積極尋找雙方的共同意見,多使用“我也……”。5.讚許準則誠於嘉許,寬於稱道。盡所能表現真誠地讚揚和欣賞;不要批評、指責或抱怨,被理解、關心、認同的感覺對我們而言實在太重要了。一個善解人意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會受歡迎。
社會秩序僅靠法律很難維持,還要依靠道德的製約。法律隻能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是禁止的、什麼事情我們不能做,卻無法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是提倡的、是應當去做的。現有的語用原則,多數都告訴了我們“不能怎樣”、應該“怎樣。’才合理,卻鮮有讓我們知道“怎樣”才是比較優選的方案。因此,我在上麵提出了一些比較具體的做法。這其中,需要解釋一下認同準則:跟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要以討論不同的意見作為開始,要在一開始就強調——而且不斷地強調——雙方都同意的事。一個否定的反應會成為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礙。
在主動言語交際中遵循誠意原則,可以令氣氛融洽、使溝通事半功倍。表達看法、要求或建議時,話講得慢一些,容易給人誠實的印象。如果說話很快,則易讓人產生輕浮的印象。
有十足理由的觀點或要求時,若能以輕聲的口氣說,就會較容易讓人相信和接受。與人交談的時候,上半身往前傾斜,可表現出你對交談者和所談的事的強烈關心。“隨時隨地聽您的吩咐”這句話可使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
認真時,有認真的表情,可笑時,則盡量去笑,這樣做會給入感覺良好的印象。
與客人或朋友、同事握手,一定得比常規距離更近一些,能表示你的友好和熱情。
不論是交際或私情,工作之餘,凡是和上司一起相處在開放式的情緒中,翌日早晨都應該規規矩矩地上班,而且要比上司更早開始工作。因為這種做法可讓上司知道你是個公私分明、把握原則的人,因而加強了對你的信賴感。恪守在談笑間所定的諾言,可增加對方認為你是很誠實的印象。
此外,還可以以手勢配合講話,比較容易把自己的熱情與真誠傳達給對方。
有十足理由的觀點或要求時,若能以輕聲的口氣說,就會較容易讓人相信和接受。與人交談的時候,上半身往前傾斜,可表現出你對交談者和所談的事的強烈關心。“隨時隨地聽您的吩咐”這句話可使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
認真時,有認真的表情,可笑時,則盡量去笑,這樣做會給入感覺良好的印象。
與客人或朋友、同事握手,一定得比常規距離更近一些,能表示你的友好和熱情。
不論是交際或私情,工作之餘,凡是和上司一起相處在開放式的情緒中,翌日早晨都應該規規矩矩地上班,而且要比上司更早開始工作。因為這種做法可讓上司知道你是個公私分明、把握原則的人,因而加強了對你的信賴感。恪守在談笑間所定的諾言,可增加對方認為你是很誠實的印象。
此外,還可以以手勢配合講話,比較容易把自己的熱情與真誠傳達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