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談判中的心理學,(2 / 3)

1992年1月,中關雙方代表吳儀和卡拉·希爾斯共同簽署了《中關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的諒解備忘錄》。在此之後,美方承諾取消對中國的特別調查。但1994年6月,美國競再次要求對中國進行為期6個月的調查,針對的是與計算機行業相關的激光唱盤等產品的盜版問題,認為中國的侵權行為給美國企業造成了每年數十億關元的損失。

麵對6個月最後期限的威脅,以及美方宣布進行貿易報複的現實可能性,深知對方底牌的吳儀偏偏沒有被美國人嚇倒。她在記者招待會上毫不客氣地警告美國:“你們宣布報複清單之日,就是我們公布反報複清單之時。”

1994年最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坎特公布了對華貿易報複清單。僅兩小時後,中國就公布了對美國貿易的報複清單。一家日本通訊社駐京記者評論說,日本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缺少的就是像中國的吳儀女士這樣敢於對美國人說“不”的靈魂人物。

1995年2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坎特宣布了對華實施貿易報複的最終決定,而中國外經貿部則隨即做出反應,也公布對美貿易報複的最終決定。相比之下,吳儀拿給美國人看的報複清單除貿易外還增加了投資一項。這一項內容擊中了美國人的要害。清單公布後,坎特親筆致函吳儀,邀請中國代表團到華盛頓進行最後談判。而吳儀的回函則很明確:同意恢複談判,但是地點在北京而不是華盛頓。

隨後,美國貿易副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從美國飛抵北京,新一輪中美知識產權談判開始。

從中可以看出,在這場談判中,我們所采取的對策是從氣勢上壓倒對方的逼人氣焰,不輕易讓步。中方隨後宣布對美報複貿易清單,表明中方立場的堅定,吳儀敢於對美國人說“不”,很好地打擊了對方的囂張氣焰,捍衛了祖國利益。

所以,即使在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也不要輕言讓步,不要認為隻有做出讓步才會使談判得以正常地進行,你怎麼知道對方一定不會讓步呢?

不要以為你善意的讓步會感動對方,使談判變得更加簡單而有效,這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事實上恰恰相反,在你的讓步下,對方會更加有恃無恐、寸土不讓,並且還會暗示你做出更大的讓步,想以讓步來換取對方的讓步是絕不可能的。

現在,相信大家都應該懂得了:把握好自己的底線,不輕言讓步,有時候更容易扭轉談判局麵,幫助你獲得談判的成功。引導對方,力爭說服對方

卡耐基有一條原則,就是談判要成功,一定要設法讓對方說“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靠談話中運用技巧來漸進地引導對方同意你的觀點,然後說服對方。

比如說在銷售時,可以先詢問對方的情況以及期望和目標,然後詢問對方的障礙與難題,最後再詢問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等到這些問題問完了、了解狀況了,最後提出自己的方法和建議。這樣就像讓一個人掉入深淵之後,再把他拉起來一樣,對方會更願意洗耳恭聽。

為了改變對方的談判行為,首先必須改變對方的態度。我們應從對方預先的設想、已有的信念、所需與所求等為出發點,並推動他們向著我們的建議方向移動。每件事情都有兩麵性,每一次談判也都有滿足和不滿足的因素在內,雙方也都會產生一些需要克服的反對意見,談判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你如何去麵對反對意見,這就取決於你如何在談判中為自己爭取到足夠的討價還價力量,並且巧妙地運用你的力量去影響、改變對方的觀點。

張先生的妻子視力不太好,所以得給她買一隻長短指針分得非常清楚的手表才行。但現在這種手表非常難找,他們費盡心力,總算找到了一隻她能夠看得很清楚的手表。但是,坦白地說,那隻手表的外觀實在相當地醜陋,很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隻表一直賣不出去,而且,它標價的200元也似乎太貴了點。張先生告訴賣表的商人說,200元太貴了,但商人卻說這個價格非常合理,並且告訴張先生這隻手表精確到一個月隻差幾秒鍾而已。張先生告訴鍾表商時間的精確與否不很重要,為了證明給他看,張先生還拿出了他妻子的舊表讓他看:“她戴這隻50元的表已經7年了,這隻表一直是很管用的。”但是商人回答說:“噢,經過7年後,她也應該戴隻名表了。”當張先生指出這隻手表式樣不好看時,他又反駁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專門給視力不好的人設計的手表。”最後,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他們最終以160元的價格成交。

其實,一旦你抓住了要訣,你就可以具有自己的力量,可以很圓滑地處理對方的反對意見,說服他們同意你的觀點。

當然,在和對方談判的時候,一定要讓對方知道你很清楚他的觀點。對方在談判時會做出一係列反應。首先我們必須對對方進行評價,既把他們集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評價,也把他們分散為一些單獨的個人進行評價。而後,我們再給對方一個刺激,這種刺激通常是以一種能吸引對方的建議的形式出現的。我們向對方提出的建議中所提到的一些好處,可以起到這種刺激作用。這會吸引他們做出一個響應。從這一點出發所進行的交換,將涉及到一種塑造對方的響應,使之朝我方觀點發展。

這種塑造過程可以通過正麵強化來進行,偶爾也可以通過反麵強化來進行。所謂正麵強化,即當對方說的話於我方方案有利時,我們將給對方以鼓勵;而所謂反麵強化,即當對方不支持我方方案時,我們就給他們設置阻力或後撤。

此外還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是,談判通常是要使別人讚同你的想法、贏得他人的配合,所以必須去訴求對方想要的東西,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像釣魚一樣,不是用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當魚餌,而是要用魚喜歡的東西當魚餌,”知名學者黑立言曾說,“在談判時不要跟人家講說我要什麼,而是要跟對方訴求說接受我的意見,他可以得到什麼,才能引發他的興趣,進而得到他的認同。”

比如說,如果你的小孩很討厭做某件事,例如吃飯,通常你罵他效果都不會太好。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他心中的渴望,將他的渴望和吃飯連結在一起,往往會讓小孩眼睛一亮,把飯吃光。其實說穿了,你的要求並沒有改變,飯菜也沒有更好吃,但是你說服小孩的方式改變了,利用他想要的動機來訴求,就比較容易獲得對方的配合,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談判時其實有時候不需要用力推銷自己,隻需要在談判的過程中,從言語、行為和思想上都不斷地引導對方,激發對方對我方的響應,成功地說服對方就可以獲得談判的成功。在遊說中讓對方產生心理認同

什麼是認同呢?通常認為,認同是人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形象的關係。打個比方說,為什麼你隻喜歡商業區的某一家商店,而不是喜歡到另一家商店呢?為什麼你在單位同事中有的關係很密切,而有的卻很疏遠呢?為什麼你尋找工作要選擇這一家公司,而不男一家呢?這不僅僅是因為那家商店貨全,價格合理;那個同事通情達理,與人為善;那家公司資金雄厚,信譽卓著,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你所選擇的對象與你有著某種相似性。比如,那家商店賣的東西從價格、牌號、商品質量等主要方麵都大致符合你的要求標準,營業員的服務也獲得了你的好感與信任,使你覺得到這家商店買東西正合心意。而你願意密切交往的同事,則與你有著共同的語言,相似的性格或愛好,與他(她)相處,感到十分愉快,同時,他(她)也了解和信任你,那麼,這就是認同。

在商務談判中,認同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談判的對方認同你,就意味著與你有著共同的語言,可交流信息、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可以互相合作。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當我們問一個用戶:“你為什麼總是購買那家公司的產品?”被問者會毫不遲疑地回答:“他們的產品我們用來正合適。”“我們感覺很好。”這就是認同的結果。因為如果你認真調查,你會發現,他們認為十分滿意的產品,不見得在市場上就是一流的。而用戶的心理感覺卻是最好的。關於這一點,已經從國際上一些著名的談判專家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與認同相對立的就是排斥。由於認同帶有感情作用的色彩,如喜歡、信任、偏好等。而排斥也帶有感情色彩,如厭惡、懷疑、固執等。它由不同意你個人,導致他不同意你的觀點,甚至擴大到其他方麵。如果在談判中,對方對你不是認同,而是排斥,要達成交易就比較困難。反過來,情況對你也一樣。

形成排斥和對立的原因很多,一般來講,丟麵子、傷感情,都會造成雙方的排斥。但有些情況下,也會由於性格差異、文化層次不同、社會環境不同等因素造成交流堵塞,形成排斥。

那麼,怎樣清除排斥,使別人認同你呢?這就需要我們注意在遊說的過程中隨機應變,讓對方產生心理認同。

製定好了遊說方案,但遊說方案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是事先有各種各樣的推測假設,但也僅僅是假設而已,說辯局麵,並不是由遊說者單方控製的。遊說對象可能提出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說辯過程中也會出現突然情況,這就需要遊說者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依據對方的變化,及時調整補充其遊說方案。

遊說對象聽了遊說者的說辭後,若有疑問,必然在表情上有所變化,或搖頭、或皺眉、滿麵生疑,這時,遊說者必須改變自己的說辭,或舉實例證明自己使之不疑,或改用另外的話題來補充論證。根據對方的表象變化及時調整說辭。“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是《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寫到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隨機應變,借雷聲來掩飾自己驚慌,未被曹操識破其韜晦之計時,作者感慨而發的讚美詩句。

本來,遊說者與遊說對象談得蠻投機,但遊說者又進行一番遊說後,對方反而改變了態度,或提出懷疑,或表示否定。這時遊說者要依據這些言辭的變化而變換方法和說辭。或將對方的言辭簡要總結,扼要說明打消其疑慮;或從對方言辭中選擇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找出可資利用的話題,巧妙地引導到自己原先的思路上來。

如果你在與別人的交流中表現出你是職業和理性的人,你就比較容易獲得對方的合作、真誠與信任。同時,不過高地評價和表現你的職權、你的優越和與眾不同,而應盡量強調你與他的感情一致,看法相近,要想辦法表現你理解他的需要、觀點,甚至是立場,如果你能堅持這樣做,那麼你就會獲得別人的認同。

遊說者在遊說時,應時刻盯著對方的眼睛,這一是表示專注於對方之辭,二可隨時發現對方的心意變化,所謂“眼睛是心靈之窗”,盯住這扇窗戶,才能把握其內心活動。對方聽了說辭後,其心理活動會不自覺地顯露在臉上,顯現在表隋中,遊說者依此表情、臉色會發現遊說對象的心意變化,依此調整使之相應。如果遊說對象厭惡遊說者提出的某事,就馬上轉換話題,以免產生差距,使遊說對象與遊說者難以達成共識,難以產生認同。若遊說對象對遊說者所提出問題產生恐懼心理,表現出害怕之情,也應放棄這部分言辭。但是,在特殊的遊說情況下,需要威嚇遊說對象,則應誇大這一點。靈活有效地利用手中的“王牌”

談判的雙方,往往都握有一定的王牌,要善於利用手中的“王牌”,不斷發動攻擊。懂得利用“自己手中的王牌”,來交換“對手手中的王牌”,從而實現由“自己的讓步”向“對手的讓步”之間的轉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石油進口的80%都依賴於美國。也就是說,美國手中握有一張對日的“超強力王牌”。1941年7月,日本陸軍占領了當時的法屬印度。對此,美國立即采取了“全麵禁止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及凍結日本的在美資產”的政策。這是一張對日談判的“超強力的王牌”。當然,對於美國來說,也有其他一些“王牌”。比如說,繼續向日本出口石油,通過外交聲明的方式,來要求日本從印度以及中國撤退——這是比較溫和的“王牌”。而事實上,美國一開始就攤出了這張“超強力的王牌”。因為日本想要解除美國對日的石油出口禁令,就必須選擇從印度、中國撤退。麵對美國的這種強硬姿態,日本並未作出讓步,而選擇了“狗急跳牆”式的對關宣戰。

一方麵,美國人清晰地了解了手中所握有的王牌,並且進行靈活有效地使用,其震懾效果十分突出;另一方麵如果當時的日本人更多地習慣“王牌交鋒”的外交策略,學會靈活有效地利用手中的王牌進行談判,戰爭可能不會來得如此之快。

商場如戰場,在激烈的戰場上,誰能在漫天黃沙中瞄準對方,誰就有了搶先扣動扳機射擊對方的機會;誰能在對方消耗殆盡的時候,仍然有“殺手鐧”留在背後,誰就能贏得戰場上的最後勝利。所以,聰明的指揮員在排兵布陣的時候,總是要留一支最強的部隊做預備隊,絕不孤注一擲將老本全部壓上,提前把手中的兵力用完,常勝將軍的手中永遠留張“牌”。在談判中,靈活有效地利用手中的“王牌”,就可以掌握主動權。

商人無論足在商業談判,還是項目合作,都要運籌帷幄,如同戰場上的士兵,假設頭上不戴“頭盔”,手中沒有“盾牌”,那顯然是在找死。雖然在談判中可能取得雙贏的結果,但所謂雙贏一定是雙方較量過後,在各自底線和共同利益之間找到的交叉點,是基於雙方都有達成協議的誠意才會出現的結果。任何一方都會力求己方利益的最大化,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以,談判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要想贏得這場戰爭,必須“雞賊”一點,當然,你的“雞賊”不要讓人家看出來。

大家可能還記得《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中,諸葛亮在南屏山借東風之前,料定周瑜會在事後加害於他,所以事先安排了五虎上將之一的趙子龍在山下接應。果然,周瑜在諸葛亮借來東風之後,說道:“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遂派丁奉、徐盛二將去取諸葛亮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