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要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不同聲音”,才能在“不同意見”中開闊視野、明晰思路,從而避免獨斷專行、閉門造車。
不少主管都有一意孤行的癖好,凡事都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根本就聽不進下屬任何有益的進言。當下屬有質疑的時候,他們也常常用領導的身份命令下屬保持沉默。甚至有的主管給那些對自己有質疑的下屬貼上了“不忠”的標簽,視為專門給自己製造麻煩的人。
這樣的主管剛愎自用,從來不反省自己。《三國演義》中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不能兼聽不同意見。關羽的副將司馬王甫、趙累認為東吳必有陰謀,苦勸關羽不要輕易撤走荊州守兵。當荊州丟失之後,關羽才感歎道:“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身為主管應該有接受批評的氣度,隻有接受了別人的善意批評自己才能夠進步。所以,那些質疑自己的下屬,冒著遭白眼,甚至是失去職位的風險,目的隻是為了主管能夠避免錯誤。曆史上很多貪官汙吏為了拍上級馬屁,總是對上級言聽計從,專挑上級愛聽的說,結果使上級耳目閉塞。
能夠接受不同的聲音,需要主管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主管雖然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坐上這個職位,管理著很多的下屬,但不代表自己的觀點就是權威和真理。一個人不可能成為麵麵俱到的專家,難免存在“知識盲點”。所以,在決策之前,主管多聽聽不同的意見,有助於形成信息通暢、科學民主的決策機製。
假設主管在辦公室裏搞“一言堂”,極易造成決策失誤,貽誤發展機遇。我們常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大多數情況是因為人們當時所處的環境限製了自己。比如,主管思考問題會從全局上考量,但是下屬可能會更有精力去關注細節,給主管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如果主管看不起下屬的建議,實際上是領導的失職。
主管要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不同聲音”,才能在“不同意見”中開闊視野、明晰思路,才能避免獨斷專行、閉門造車。
著名將軍戴高樂文筆優美,又勤於寫作。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他和智囊團中的重要組成人員的關係就很特殊。他需要這些人就他指定的題目撰寫發言稿和文章,但這些“筆杆子”為他撰寫的東西,常常不能為他所用。
有一次,一位智囊為他起草了一份發言稿,自認為十分滿意。可當第二天拿到戴高樂閱過的這份稿子時,他失望了。戴高樂已經把它改得麵目全非。這位智囊非常的懊惱,覺得戴高樂將軍對自己很不滿意,自己已經麵臨著被辭之禍。於是他膽怯而尷尬地問:“我是不是沒有必要留在總統府工作?”戴高樂淡然一笑說:“當然有必要了!我需要一份講演稿,為的就是和他唱反調。”
戴高樂就是這樣一個來文必複的將軍,他閱過的文件在第二天一定要退回給作者。在文件的上麵留有他對他們的同意、否定、爭論或是讚揚的批語。戴高樂喜歡通過和下屬唱反調的溝通,與自己身邊的智囊進行運籌於帷幄中的較量,來加深和發展自己的思考,來肯定或否定自己的決斷,來和自己想象中的論敵或政敵進行爭鬥。
能夠成為主管的人,頭腦不會差到哪裏,對事物也一定有著自己的認識。但是,這不足以使他成為一名好主管,因為好主管從不迷信自己的思想,總是在兼聽下屬的想法之後,來肯定或否定自己的決斷,做出更客觀的結論,所以質疑聲對他來說是寶貴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船長帶領船員一行10人,乘坐一艘小船,到某海島遊玩。回途中,船長提出暫不回航,到另一小島上去玩兒。其中有一船員提出:“那島周圍暗礁多,流急浪大,很危險,還是不去的好。”船長聽後很不滿意,厲聲說道:“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掃大家的興,風平浪靜有什麼意思?同意去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很多船員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結果一個個都向左邊走去,當右邊隻剩下一個人時,小船由於重心偏移,翻了過來。
下屬質疑主管的決定不是一件壞事。辦公室裏那些工作機械、對命令言聽計從的下屬,雖然很好指使,但是這樣的下屬所創造出的效益,比不上那些喜歡質疑主管的下屬。如果主管聽取了下屬的質疑,就等於避免了一項損失,而那些聽話的下屬,通常隻會服從,不會替主管站在大局上考慮問題。
職場上擁有唯唯諾諾的下屬,並不一定就是好事。好主管看到下屬質疑自己,應該為自己高興,慶幸自己有一個敢於說不同意見的下屬。俗話說:“一千張羊皮,不如一張狐狸腋窩皮珍貴;千百人俯首順從,不如一人諍言爭辯對事有益。”
身為一名主管,應該具有從諫如流的雅量,能夠聽取不同意見,並鼓勵下屬敢於講不同意見。如果主管沒有這份雅量,那麼下屬就算是看到主管的決策是錯誤的也會保留意見,主管等來的也將是一條死胡同。世人都羨慕唐太宗有魏征這樣的賢臣,但也正是唐太宗的氣度,才能夠使魏征這樣的人才留下。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管能經常聽到不同的意見,於己於人都有好處,避免讓自己走進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