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校的老師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在做完遊戲以後,通常會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需要老師不斷地提醒才會把玩具給收拾好,可是有的孩子看著別人收拾還是無動於衷,對那些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裝作看不見。
小優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孩子。這天玩完玩具後,明明應該她去收拾,但她卻拔腿跑了。老師找到她說:“小優,你為什麼不把玩具收起來呢?”
小優說:“反正還要玩,幹嗎要收起來,那多麻煩啊!”
老師說道:“那你在家裏疊被子吧,為什麼讓你疊被子?”
小優氣鼓鼓地說:“我也不知道!我覺得被子也不用疊,反正晚上也還要用!為什麼要整理這些東西呢,多麻煩啊!”
像小優這樣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頭疼。那麼,又是何種原因,造成了孩子這種習慣的出現呢?很簡單,父母的大包大攬!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能力差,所以每件事情都是自己去幫忙操辦。有的家長即使提出了要孩子整理東西的要求,可是一看到孩子手忙腳亂整理東西的樣子,就會感到不耐煩,然後去幫忙整理。
也許父母還會認為,通過平時的口頭教育,會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實不然,時間久了,反而會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把所有事情都放在一邊等著別人去做,沒有任何的責任感。
倘若父母依舊不相信,那麼不妨來看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主人發現貓在偷吃家裏的魚以後,感覺十分氣憤,就對貓講了一大堆的道理,那隻貓就一邊吃一邊聽,等到主人教育完了,貓也把魚給吃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是單純的說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還是需要實際的行動去阻止,阻止孩子那些不好的習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隻有通過實踐才會讓孩子印象深刻,讓孩子逐漸地養成良好的習慣,並通過實踐讓孩子具有根深蒂固的行為意識,最終幫助孩子經曆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轉變過程。所以說,我們必須阻止孩子把所有事情都扔在一旁,要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收拾整理東西,即便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好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能讓孩子擺脫了依賴心理,最終培養起他的責任感。
那麼,應該如何讓孩子主動去收拾整理自己的東西呢?又如何讓孩子去經曆這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轉變過程呢?
1.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意識
在平時的生活當中,設置情境,利用一些故事、兒歌和表演等形式,讓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一種具有責任感的表現,能夠得到大家的表揚。
例如,在班級中哪一個孩子幫助老師收拾整理玩具(哪怕是老師讓他這樣做的),老師就應該及時地給予肯定,並在其他小朋友的麵前讚揚他,給其他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從而讓孩子產生良好的行為意識,促使孩子自覺地進行模仿。
2.把收拾整理東西當做遊戲來完成
隻是純粹地收拾和整理東西會比較枯燥,往往孩子的興致都不高,如果把整理物品設計成遊戲的形式,就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興趣,讓孩子非常開心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