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鼓勵讓孩子擺脫懦弱的習慣(1 / 1)

萍萍今年4歲了,是班裏的班長。不過,雖然她在學校裏很快樂,卻非常不喜歡爸爸,因為即使她取得了成績,爸爸也不會表揚她。爸爸總說:“還行吧,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比你更厲害!”

久而久之,萍萍有了成績,也不會再給爸爸說了。她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詞叫“負罪感”,不過,這種心態已經牢牢在她的身上紮了根。正是帶著這種情緒,曾經她的勇氣一點點消失了。對於很多事情,她都不敢再說話。正因為如此,在新一屆的班委選舉時,她丟失了班長的職位。

老師把這一切看到了眼裏,於是私底下叫來萍萍,詢問其中的原因。當說到爸爸時,她突然變得憤怒起來:”我不喜歡爸爸!他好像是我的仇人,我做什麼他都不滿意!”

老師明白,原來這就是萍萍越來越懦弱的原因。於是,她把萍萍的爸爸請了過來,向他說明了這件事。爸爸也是很愕然,說:“怎麼會變成這樣?我那麼說,是為了讓她做得更好,絕不是為了打擊她!要知道,我隻有這一個女兒,我非常愛她!”

萍萍嘟著嘴說:“爸爸不愛我!爸爸不愛我!”

老師看著這對父女,也是哭笑不得。老師對爸爸說:“這件事的確是你不對。這麼小的孩子,還是應該以鼓勵為主,別給她生活那麼多壓力!”

萍萍與爸爸之間的矛盾,就在於爸爸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總拿對15歲孩子的要求,來對待一個還在幼年的孩子。也許青少年通過父母的“反話”,會激起一種要強心,一定要讓父母看看自己的能力;但是對於還是小學的孩子,他們根本沒有這麼成熟的辨別能力,以為父母總是打擊自己。久而久之,他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更對父母的說教感到反感。

其實,現代教育心理學已經證明,對於幼小的孩子,鼓勵會比說教、刺激更有效果。正確的評價、恰當的表揚與鼓勵,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的肯定,從而,他會燃起自信心、上進心。讓孩子受到賞識,學會感動,這是教育的一種極佳境界。孩子一旦受到了父母的鼓勵,他們就會對父母無比感激,這無論是對孩子的成長,還是親子關係的建立,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還有的父母,則會在鼓勵孩子的同時,不忘說別的孩子的優秀,這在無形中就等於對孩子說:“還有人比你強!你怎麼不向人家學習?”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感到父母的偏心,對父母產生了一大堆意見。他們甚至會以為:“我不是爸爸媽媽親生的,那個小孩才是他們的孩子!否則,他們怎麼會總是表揚他!”

孩子有了這種思維,自然會變得越來越懦弱。所以,與孩子交流,父母還是以多鼓勵為妙。比如:“你真棒”、“我相信你”、“你肯定能行”、“你其實很聰明,隻是少了一分努力”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孩子從善如流,不斷提高起點。

鼓勵孩子,是培養孩子自信心養成的必要步驟。所以,我們應當以這樣的行為來與孩子交流。

1.鼓勵孩子,讓他別被困難打垮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總會有解決不了的難題。例如老師教授的算術,這對於孩子就像一座高山。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就不要打擊孩子,千萬別說“我知道你算不出來,你什麼時候算出來過”。

父母應該撫摸著孩子的頭,對他說:“怎麼有些困難嗎?別怕,你可以掰掰指頭,那麼一定會找出答案!”這樣,孩子就會被你鼓勵起來,燃起攻克難關的信心。當問題順利解決後,他也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鼓勵。

2.以鼓勵的方式消除孩子的孤獨感

有的孩子在六七歲時,會表現出一定的孤獨感,他們不願與其他小朋友玩,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然而在他們的心裏,卻又對這些充滿向往,不過是被緊張與不安擋住了路。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萬萬不可訓斥,否則會加深他們的心理壓力。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如果他對畫畫有興趣,那麼父母可以鼓勵他,邀請好朋友來家裏玩,在家裏或小區的草地上畫畫。剛開始,父母可以鼓勵他隻邀請一個,而當他走出這一步時,就不會總是感到緊張,心態逐漸放開,與人交往的願望逐漸加強起來,孤獨感徹底消除。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總是批評孩子。否則,他就會淪落到見事怕事的境地,不願與別人交流,刻意與父母保持距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