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自我,凡事不能都按自己的意願進行(1 / 1)

爸爸帶著李明去同事家做客,同事見李明活潑可愛,於是掏出了一個棒棒糖準備送給他。誰知道叔叔還沒有說話,李明就一把奪了過來塞進嘴裏。

“沒事沒事,孩子還小……”爸爸還沒批評他,同事趕緊接過話,尷尬地說道。

“怎麼了?我做錯了嗎?”李明瞪著眼睛,不解地問道。

從朋友的家裏出來,爸爸有些生氣地問李明:“你這孩子,叔叔給你東西,你怎麼就能自己奪?甚至連聲謝謝也不說?”

“叔叔掏出來不就是要給我的嗎?那我還要說謝謝幹什麼?”李明依舊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低聲地反駁道。

李明的話讓爸爸無話可說。他沒再言語,帶著孩子來到展覽館。近日這裏正在舉辦攝影展,爸爸決定通過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

在一組係列照片中,李明駐足了許久。這組照片講了一件事:一位老人撿到錢包,獨自一人坐在路邊從早到晚等待失主。臨近半夜,失主終於到來,卻冷漠地從老人手裏奪走錢包。最後一張照片是老人默默地流淚了。

“爸爸,那個人真壞,老爺爺是在等他,可是他卻連聲謝謝都不說。他一定是壞人!”

“孩子,”爸爸歎了口氣,“他是壞人,可是你自己呢?老爺爺坐在路邊是等著失主來,而剛才叔叔拿出棒棒糖,不也是想給你嗎?你想想,這個時候叔叔的心裏,是不是也和老爺爺一樣難過?”

李明愣了一下,低下了頭沒再言語。

幾天後,爸爸突然收到了李明寫給自己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這麼寫道:“這些天我經曆了許多,比如我幫同桌打掃衛生,他對我說了聲謝謝。這個時候,我又想起來影展上的那個老爺爺了。爸爸,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你總讓我說謝謝了。從今以後,請你相信我,我會逐漸改變身上自私的毛病的!”

孩子出現自我意識太強、沒有絲毫感恩意識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從小就受到長輩們的過分溺愛,從而養成了嬌慣任性的性格。他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自然不會體諒別人,自然隻想著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很慶幸,爸爸利用合理的方法,讓李明擺脫了這個毛病。這正是每個父母值得去學習的。

然而,如李明這樣,能夠改變自身毛病的孩子多嗎?現代家庭中,父母、長輩很容易將所有寵愛都放在孩子身上,處處去遷就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我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得不到的時候隻要大聲哭鬧就一定可以得到。”於是就很容易產生過分的占有欲望以及以自我為中心、自尊、自大的心態,時時處處都要別人來遷就自己,有的時候還會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

解鈴還須係鈴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麵來幫助孩子去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盲目溺愛和嬌慣孩子的做法

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應當進行分析,看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我們應該及時地給予指正和拒絕,並對孩子進行耐心地說明道理,指出他們的錯誤之處,提出一定的批評。

就像孩子想要買一輛電動車,我們就應該明確地告訴他:“電動車不是你這個年紀的孩子可以騎的,長大一點媽媽會給你買,但現在絕沒有可能!”

2.讓孩子懂得分享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讓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為此,父母不妨讓孩子和比他年齡大的朋友們多在一起,這樣,較大的孩子可以適當帶領、照顧他,而且可以製止孩子的“獨占”、“掠奪”行為。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有一定的自衛能力,而小一點的孩子則往往能服從較大的孩子。與此同時,他也會在大孩子的身上,學會分享的方法。

3.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賴性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從小家長包辦代替、過分地照顧保護和遷就嬌慣。所以,父母應該要求孩子從日常的生活和勞動做起,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以便幫助孩子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諸如他的書需要包書皮,需要買幾根不同顏色的圓珠筆,這些我們都應該要求由他自己來做。

4.批評和表揚相結合

日常的生活當中,父母要通過批評的約束和表揚的激勵,促使孩子逐漸地意識到一件事情到底該不該做、怎樣做才好。在批評和表揚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向他們說明批評他們的原因,到底該如何去糾正這個問題;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也應該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

5.及時提醒與討論

無論孩子是因為什麼借口表現自私,父母都應該立即提醒他:“孩子,你這麼做可不好。你看,你的朋友顯得多麼失落啊!”

當孩子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後,父母還應與他進行討論。當然,這種討論應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而不是板著臉訓斥他。討論內容,是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後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歡迎。父母可以給他講幾個關於自私的故事,讓他明白自私隻能讓自己失去友誼,這樣他就會主動改正自身行為,同時感激父母的教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