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總有理由為自己辯護並以此脫罪(1 / 1)

小美的媽媽在最近的一段時間裏不停地向小美爸爸抱怨:“孩子最近是越來越不聽話了,還喜歡給自己找借口,早上明明是她故意把杯子打碎的,還非說自己沒有看見,是不小心打碎的。還有前幾天,考試成績不理想,其實是因為沒有好好複習功課,還非說是一時粗心大意,沒有看清楚題目。總之是不管做錯了什麼事情,她都有理由給自己開脫。”

對於小美媽媽的這些抱怨,爸爸也是無可奈何,因為,不管爸爸媽媽怎麼去教導小美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可是小美就是不聽。

“這不是我造成的,是同學太笨!”

“我把杯子打碎不怪我,誰讓這是玻璃的!要是鐵的不就沒有問題了嗎?”

“你們總是在批評我,可是你們自己也在犯錯!”

……

諸如這樣的辯護,小美張口就來,弄得爸爸媽媽束手無策,隻有不停地唉聲歎氣。

其實,找借口不僅僅是孩子的“習慣”,很多大人也擅長此道。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還是越早幫孩子解決越好。

首先,父母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要對孩子大發雷霆。我們要明白,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說,如果自己的錯誤結果可以被自身所體驗,並且父母還可以因此告訴自己更好的做法,那麼,他們就會非常樂意去接受並且改正的。相反,當父母的態度充滿了抱怨,反而會讓他感覺到這樣的行為是充滿了刺激,因此更願意嚐試這樣做。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在做錯事情之後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呢?

1.分析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從小就深受眾人的誇獎;

被家人過分地溺愛;

語言表達能力強,從而善於找各種借口;

家長找不到很好的辦法處理;沒有有效的獎懲措施;

語言方麵的說教過多而實際的行為訓練缺乏。

因此,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去做一個客觀的分析,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2.通過遊戲和生活小事,引導孩子形成是非觀念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評價和批評他人。例如,在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家長故意犯錯,以便讓孩子來糾正,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小事,也可以讓孩子去進行評價,比如家長丟了東西或者丟了錢,是不是一個錯誤?應該怎樣去吸取教訓?家務活如果沒有人做,比如沒有人做飯或者洗衣服,是不是就是一種錯誤?大家會不會因此就要挨餓?也沒有幹淨的衣服可以換洗?

父母一定要正確引導孩子懂得: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但關鍵是自己要勇於承擔犯錯的後果。隻要有了認錯和改錯的勇氣,就是好的表現;不肯認錯,這是一個懦弱的行為。隻有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改掉身上的壞毛病。

3.多多進行一些“自我評價和行為訓練”

父母應該盡量多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評價和行為訓練”。因為,總是要父母指出他的錯誤,那麼他就不會服氣,並會為自己進行辯解。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不妨采用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或者錯誤。就像“孩子,你自己分析一下,除了其他原因,這件事你做得不對的地方在哪裏?”這樣的提問,就會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思考,而不是想著逃避責任。

4.給孩子建立“成長日記”

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每天堅持做一些記錄,當然也可以適當地運用攝像和拍照等方式相結合,從而積累一些資料。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存有一定根據的,不是空泛而談的,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當然也有利於做到讓孩子心服口服。這樣的“成長日記”,如今已經受到了很多年輕父母的青睞,我們不妨靈活使用。

5.和孩子多溝通

和孩子多溝通,這是糾正孩子任何壞習慣的關鍵。孩子承諾多久做多少事,做到了會受到什麼樣的獎勵,沒有做到又會受到哪些懲罰,這都要通過溝通來確定。一旦溝通完畢,那麼,他還有什麼借口來逃避?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所謂的獎勵不是“物質刺激”,而是孩子學習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必需品,自然也不需要太貴重。而懲罰也不應該是體罰一類,可以采用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方式,例如爬樓梯、跑步或者做家務,等等。父母要做到獎懲分明,這樣孩子就不會在犯了錯時總想著找借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