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火藥味”濃厚的家庭,都會給孩子帶來緊張、恐懼和壓抑,從而會導致孩子尋找發泄口,並去欺負別人。而那些溫馨和睦的家庭就會緩和孩子在外麵所受到的壓力,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安全,心情也會跟著變得開朗起來,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會形成一種團結向上、生動活潑的個性。
另外,父母的形象,也是影響孩子的重要原因。當父母用謙讓、尊重和熱情的方式去處理鄰居、同事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時,孩子都會一一看在眼裏,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能感染孩子。
2.提高孩子的認知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孩子喜歡經常欺負別人,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在道德行為的認知上還存在著某些偏差,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及時地加以糾正,告訴孩子同學之間應該團結互助,並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孩子學會同情和尊重。
例如,父母可以針對社會上發生的一件事故和孩子展開討論,問問孩子:“你覺得那個被傷害的人有什麼樣的感受?”“這件事情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在彼此交流的過程當中,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尊重別人就是在尊重自己。不過,父母一定要切忌教條式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教育對象所接受,也就越能轉化為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
3.做個有心的父母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對於孩子喜歡看的電影、電視和遊戲等要有所了解。有的時候,我們甚至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起玩。這樣一來,父母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才是“正義”和“勇敢”,並懂得無端生事,欺負弱小的行為是錯誤不可取的,以便以此來消除大眾媒體對孩子所產生的負麵影響。
4.傾聽孩子的感受,教會他一些“自控”的方法
通常,那些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都比較容易生氣,容易受到挫折。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注意仔細觀察、善於傾聽,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把心中的委屈和煩惱給說出來。這樣做,不僅可以讓父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同時還可以讓孩子通過宣泄來達到心理上的一種解脫,使得情緒趨向於平和。
父母在傾聽的同時,別忘了教給孩子一些處理衝突的方法。例如,利用深呼吸、握拳等情緒調控方法,或者立刻離開發生衝突的地方,從而讓大腦冷靜下來,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去解決同學之間的問題。
5.和班主任老師保持經常性的聯係
學校是孩子生活的第二個家園,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裏麵度過的。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肯定是第一個發現孩子問題的人,對於常常欺負別人的孩子,班主任一定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如果父母時常和老師聯係,並共同商量出對策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那麼,教育的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