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孩子想要自己洗襪子,但水管卻一直開著。這個時候,父母不妨說:“孩子,媽媽很高興能看到你願意自己動手,這說明你已經長大了!不過,洗一雙襪子用得了這麼多水嗎?下次記得,在洗的時候可以把水管關掉,這樣你才能做得更完美!”
2.及時正確地引導
平常生活中,父母要多給孩子提出問題,設置情境,以便啟發和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去獲得知識、解決問題。另外,父母還應該多鼓勵孩子獨辟蹊徑,與眾不同,甚至還要獨立做到“一題多解”。
例如對於打水這件事,我們就應當對孩子說:“想想看,有什麼辦法能夠一次打兩桶回來?”我們不在乎孩子最後的答案如何,而是要激發他去思考、去創新的過程。
3.鼓勵孩子積極探索
當有些人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是如何才能做到擁有那麼多發明創造的時候,他回答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隻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探究問題罷了”。積極探索是創新意識的先導,所以,家長要保護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為。
5歲的孩子在樓下玩,叫他吃飯總也叫不回來。這位父親想了解是什麼吸引著他的兒子,便下樓走到孩子身邊,隻見孩子蹲在一棵大樹下聚精會神地在看螞蟻搬家,他沒有打擾兒子而是蹲下身子陪孩子觀察。
孩子見到爸爸,問道:“爸爸,螞蟻這麼小怎麼能搬那麼大的食物?”他接著一麵用土堆起一個小土包一麵說:“咱們做個小實驗吧,看看螞蟻能不能把食物搬過山去。”爸爸表示讚同。
實驗開始了,隻見一隻螞蟻搬著食物來到“山”腳下不能前進了,這時,小螞蟻放下食物繞到山坡上將食物倒著拖過“山”去。實驗做完後,父子倆高高興興地回家吃飯。而關於螞蟻的話題,直到飯後還饒有興趣地談侃著。
這位父親體察童心,愛護孩子的探索欲望,支持孩子的探索行為,就很有利於孩子萌發的創新意識。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某些看似幼稚的舉動時,不要嘲笑他們,而是應當像這位父親一樣,鼓勵他的“幼稚”。
4.正確認識“聽話”和“好孩子”之間的關係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理論:聽話的才是好孩子。聽話,就是一個孩子好壞與否的判斷標準。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恰恰相反!那些所謂聽話的“好孩子”,往往都是缺乏獨立和創新的孩子。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根據施教者製定的標準為依據,這已經違背了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方針。因此,父母應該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觀念,把孩子認為是有平等人格的個體來進行教育,去除那些所謂的“標準”,給孩子提供創造的機會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