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又說:“在我發表自己意見,並想獲得他人讚同時,這種習慣是很有好處的……我用謙虛的態度說出自己的意見,經常能增加我發言的機會,減少碰壁的機會……

“正是擁有這種習慣,所以,我才能影響我的人民……事實上,我是一個蹩腳的演說者,我沒什麼辯才,總是木訥地尋找一些合適的文字,發音還總不標準。不過,盡管如此,好在我還可以勉強表達我的想法。”

當然,某些時候,絕對、獨斷的見解有利於使我們的意見和計劃易於讓他人接受。我們知道,許多大人物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引用它們的。

在某些情況之下,辯論確實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律師上法庭為當事人辯護時,就需要與人爭辯,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擊敗對方。在這種情況下,你真正要折服的對象正是聽眾。

在兩個樂於辯論的朋友之間,也許,對雙方來說,一場“辯論”是有益而使人愉悅的。那時,就不是辯論,而是研究了。比如,威爾遜總統曾經一口氣問了愛德華博克一小時的問題,使博克隻能支持與他自己的觀點截然相反的意見。可到了後來,博克卻大吃一驚:威爾遜告訴他,他改變了主意,在剛才的爭論中,他能從另外的角度去觀察這個問題了。

可是,這種策略在引起相互諒解上能起多大作用呢這還是值得思考的。

總而言之,我們完全可以預料,他人也許會在一些問題上與我們意見不同,如果是這樣,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名反對羅斯福的幾項政策的新聞記者評價羅斯福道: “如果想與他維持友誼,你不用時刻與他保持一致。當你與他意見不合時,他會說:‘親愛的朋友,你到這兒來與我爭論這個問題,真是太好了。你是個很聰明的人,可是,我們在這點上有分歧,我們談點別的事情吧。’

“於是,他就在你不知不覺中誘惑你放棄自己的想法,去接受他的意見。”

運用這種策略的例子簡直大多了。

比如,在召開和平會議時,克萊門索第一次與威爾遜見麵,豪斯上校回憶道:“他們都十分小心地絕口不談那些會讓談判分崩離析的問題。”

休琴斯也說過:“克利夫蘭是一個絕妙的傾聽者,當他的意見與來客的意見相反時,他也會禮貌地傾聽客人把話說完。”

愛爾蘭人帕內爾是英國政治史上最有權力的領袖之一。也是因為運用了同樣的策略,他才能在旅行美國之時得到愛爾蘭籍美國人的資助。在遇到各種挫折時,他總會采取這種傾聽的策略。

有時,我們可以運用豪斯在日記中提到的方法來表示反對的意見,那就是:“當你想說出自己的反對意見時,你最好保持沉默以克製自己的情緒,而傾聽他人的談論。”

不管那些大人物運用哪些方法去控製他人,我們都可以發現,避免辯論是他們共同的策略。他們用迎合他人的意願和防備反對意見來作為感化他人的策略。

第10章 避免與他人結仇的心理策略

換個角度傳達壞消息

蒙斯上校帶給布萊恩一個壞消息,粉碎了他迫切而強烈的希望。這事發生在1915年1月,“一戰”爆發後的第二年。

政府並沒有批準國務卿布萊恩到歐洲出任美國和平密使一事。總統決定由豪斯去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將這個消息告訴布萊思。

豪斯得讓布萊思放下他高翹的驕傲尾巴,還得讓他心甘情願。豪斯在自己的日記中描述了這次與布萊思棘手的會麵: “他聽說是派我去歐洲充任和平密使而不是他時,臉上很明顯地顯得十分失望。他說他已經為這次使命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