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時弘曆弘晝三兄弟當天夜裏便將允祥遺體運回劈柴胡同北的怡親王府。此時狂風亂雪彌漫京華,允祥府中隻有一百多名家丁,一邊布置靈堂,設計靈棚筵客之地,撤除府裏吉色,一邊通知平素要好的親朋好友。允祥沒有正福晉,兩個側福晉寧氏和察氏從來沒經過事,也上不得台盤。弘曉隻哭得昏天黑地,什麼事也料理不開。虧得李衛隨後趕來。他雖在內務府,戶部吏部朋友極多,把隨從戈什哈叫過來吩咐:“你們通通出去叫人。這些人都辦老了喪事的,就說我的話:他家裏起火冒煙房倒屋塌我都不管,說一聲推辭,就是嫌雪大,和我的交情也就掰了。”說著摸出一把裁好的紙條兒,上麵寫好的姓名住址分給眾人。他自己也不怕辛苦,叫過允祥的幾個管家,先命糊了門神,紅燈紅燭都換了素色,把正房的火撤掉然後安置靈床,點長明燈,在正房西簷下接著熱水房搭起靈棚。又吩咐管家,“把你家的白紙、白幔、白尺頭兀絹,隻管搬到東廂,等一會幫手來了叫他們辦——你們這麼瞎折騰,天明吊祭的人上來,連頂孝帽子都備不上。”一邊說,一頭一臉的雪撲打著,一邊走到正房簷下給弘時兄弟和弘曉磕了個頭,說道:“三爺四爺五爺七爺!請各位爺到十三爺靈前磕個頭,請七爺陪著三位貴客在靈棚裏守著,外頭的事奴才給您操辦吧。您這裏的管家沒經過事,至於禦祭,朝廷喪儀,那是另外一套,有誠老親王料理。還有禮部,那是半點差池也不得有的。”
“好,我們聽你的,”弘晝拉了一把哀哀慟哭的弘曉,四個人跟著李衛到堂口,在長明燈前的草苫上跪下。李衛喊了一聲“舉哀!”接口放聲號啕大哭。兄弟四個跪在草苫上當時都一怔,忙磕下頭去哭喪。弘曉是剛剛哭過;弘時迷迷糊糊,對今晚的事還在懵懂之中;弘曆見人亂嘈嘈的,也哭不出情來;隻有弘晝,眼淚鼻涕現成,丟一把擤一把,口中念念有詞,唱歌似地哭得有板有眼。李衛略哭了一會兒,忍住悲痛起身,說道:“爺們請起,靈棚裏坐。小事奴才在外頭處置,大事進來請示就是了。”
四個人進了用油氈草苫圍得密不透風的靈棚,才不得不佩服李衛能幹會辦事。靠茶房北邊已經打通了半間,四張草苫鋪在燒得熱烘烘的地龍上,每張草苫前放一張矮幾,除了文房四寶,還有幾碟子細巧宮點,迎著靈堂一邊雖然敞著口,但棚下生起人來高的棒槌炭火,連吹進棚裏的風都是暖融融的。隔著火牆南邊是茶房,茶吊子裏的水氣絲絲響著沿牆過來,顯得既潔淨又不幹燥,剛一坐下,一個管家已擰了熱毛巾一人遞一塊揩臉。放下毛巾,一碗熱油茶又捧了上來。弘晝吃了一口茶,不禁讚道:“好!盡禮盡哀盡情理。銅鍋鐵刷子,李衛做事不含糊。”李衛看著外邊燈影雪幕中忙裏忙外的人,不知怎的神色有些憂鬱吭吭地咳了幾聲,說道:“我是大臣,更是皇上的家奴。十三爺活著待我恩重如山,這正是使著我的時候,當得給少主子們出力。可惜我身子骨兒也是個不成了……”說著眼中迸出淚花,因見自己管家進來,便問:“請的人手都到了麼?”
“差不多了,接了條子的都來了。”管家凍得臉趣青,揩一把鼻涕說道:“隻有五六個不在家,說去了誠親王府賞夜月吃酒,沒回來。下頭人去誠親王府,見裏頭熱鬧,而且王爺也在,沒敢進去叫人。”
兄弟四人不禁都是一愣,允祉受命主持允祥喪務,下聖旨時他們都在,他怎麼敢回府吃酒賞雪!再說,允祥熱喪剛剛易簀,他這個當哥哥的未免也太忍情了。李衛臉上掠過一絲不快,眉棱骨挑了一下,卻說道:“有多少算多少。來的有的官大,做屋裏差事,官小的做外頭差使,說李衛拜托他們,就忙這一晚上,明兒聖上來祭,事完了我酬勞眾位。”弘曆從敞棚裏見外頭一大群人進來,一遞一遞兒跪在允祥靈前磕頭,一個個都是渾身的雪,便道:“李衛,你不用這裏侍候,弄幾本經書,我們兄弟們邊守靈邊抄。你還該見見這些人——這兩千兩銀票拿了去,有些沒缺份的官來了,補貼他們一點。”李衛也不推辭,接過銀票謝了賞,打個千兒便出去了。
兄弟四個也不再說話,一時一個長隨送進幾本《金剛經》,便各自抄經,直到後半夜乏上來,一人已經有了十幾張紙,都伏在草苫上和衣倦困睡去,也不必詳述。
第二天天剛放明,一陣鞭炮聲便把四個人驚醒。坐起身來發怔時,李衛咳嗆著匆匆進來,稟道:“請爺們起駕,禮部尤明堂他們來了,抬了萬歲親書的諡號牌主位,爺們得迎一迎。”
四個人忙出來,弘曆看表,還不到卯正時分,鵝毛片子般的大雪兀自紛紛揚揚落下,隻是風已停了。雪光映著滿院都是人,執著叉帚推雪板清掃著,沿廂房竟堆起六對齊房簷高的童男童女雪人,李衛重裘裹身指揮著往雪人身上披掛紅綠彩紙。一班吹鼓手坐在東廂頭山牆北邊棚下,也是生著棒槌火,桌上有酒有菜有茶點,見他四人出來,允祥的管家忙叫一聲:“鳴炮,奏樂!”
霎時鼓吹齊奏,劈哩啪啦的鞭炮在正房簷下崩得硝煙彌漫,樂聲中李衛疾步過來雙手攙定弘曉,對弘時三人道:“爺們隻管在十三爺靈前等著接牌子……”便和弘皖,弘曉、弘升、弘景一群近支本家兄弟一同迎了出來。此時大門口幾掛萬響鞭炮也同時響起,從靈棚望去,六對高大的雪人間鵠立著幾百名家丁和李衛請來幫喪的小官,都是披麻帶孝手捧喪棒恭肅站立。天上是飄著的雪,房上是飄落的雪,滿正房都是白幔白幢,紙花靈幡在正房簷下掛得密不透風。李衛忙了一夜,把怡親王府變成了白得不能見底的世界。三個兄弟正自胡思亂想,外邊鼓樂聲漸近,四名太監抬著一座龍亭龕子,莊親王允祿、張廷玉、鄂爾泰、方苞皆頭頂白布,腰係麻帶亦步亦趨跟著進了正院。禮部尚書尤明堂雙手捧著敕誥祭文走在最前方,直到簷前石階下站定。弘曆見弘時弘晝站著發呆,悄悄拽他們衣襟,三個人便在草墊子上跪了。弘晝偷看那牌位時,隻見上麵寫道: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賢故怡親王諱胤祥第十三神王看來是清晨雍正重新親書,十分精神鮮亮。尤明堂捧敕直身站在允祥簀床前,看著弘曉和允祿等人將神主牌位請出安放好,向允祥遺體一躬,走到允祿麵前道:“十六爺,您知道我跟十三爺情份不尋常。請您代捧一會這敕書,容我放肆,先給十三爺磕個頭。我心裏這會子刀絞似的,站都難站定。”
“我知道。”允祿接過敕書,“你也該當如此。隻不要哭,一開哭方苞衡臣鄂爾泰他們也都忍不住,我也聽不得……”說著便拭淚。
尤明堂躬著身子到長明燈前,端起清油注了一點,淚水已是撲簌簌滾落出來,伏身叩頭下去,渾身都在劇烈地顫抖,兩隻手爪都抓在濕漉漉的磚縫裏死命地摳挖,隻是不敢放聲兒。弘晝忙對弘曉道:“快扶起尤大人,到我們棚裏,索性叫他放聲,這麼著老尤會傷了身子的。”……弘曉忙上前攙起他,踉踉蹌蹌扶到靈棚裏間,那尤明堂是禮部老官,始終沒敢放聲,外間隻聽他時斷時續強抑著的哭聲。唯是如此,更令人覺得揪心難過。李衛眼見方苞也要掩麵放聲,忙大聲道:“舉樂!”
立時樂聲大起,頓時緩衝了靈堂上悲淒沉悶的氣氛。允祿走到弘時三人麵前,說道:“禮成,起來吧,地下濕氣太大。”又道:“老三辦得不錯,都已經就緒了,彩棺也快到了吧?陀羅經被皇上一會兒親自帶來。”弘曆弘時都沒言聲,弘晝卻道:“三伯伯一夜連來點點卯也沒有,隻怕這會子酒還沒醒呢!這裏的事都是李衛一手操辦,人手不夠,李衛連夜七拚八湊起來。虧了還是親兄弟,要是外臣,還不知怎麼樣呢!”
“他竟一夜不來!”允祿大驚之下繼而大怒,“他說要過來照應,叫我們在衡臣那裏隻管議,打包票這邊不誤正事。難道他回府就病了,再不然就是在馬上摔死了?!”弘晝聽得一咧嘴,像哭又像笑,說道:“告訴十六叔一句話,三伯伯保準是吃多了酒。昨個兒是他四側福晉的生日,還不到三十歲,出落得像個小丫頭,又伶俐得能寫詩會填詞——”他咽了一口口水,“天塌下來,他也不肯掃了她的興兒的!”正說著,見允祉帶人抬著彩棺,還有一小車藉草進了二門,弘晝便住了口。允祿隻裝沒有看見,一轉身便進靈棚去勸尤明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