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鄧小平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 江澤民說:我比較傾向於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提法(2 / 2)

在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是我黨曆史上又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江澤民代表黨中央明確宣布:“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製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十四大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述,集中體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探索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不斷破除舊的傳統觀念的束縛,逐步從過去社會主義隻可以搞計劃經濟的模式中擺脫出來。

從陳雲、李先念提出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到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經過改革實踐的發展和十二大、十二屆三中全會、十三大的理論探索,特別是經過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的講話,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偉大創舉,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實施方案:

1.換國有企業經營機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

2.培育和發展市場體係。

3.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和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係。

4.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製度。

5.深化農村經濟體製改革。

6.深化對外經濟體製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7.進一步改革科技體製和教育體製。

8.加強法律製度建設。

9.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以上各項內容,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

這一《決定》指明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前進的具體步驟和途徑,它標誌著我國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1997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這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並將此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之一。

至此,經過黨內外人士長期不斷的探索,對於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模式已有了一致和明確的定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已經深入人心,已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展經濟、進行改革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