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關於求職的八份郵件 零工資就業:人才豈能傾銷?(1 / 3)

附:關於求職的八份郵件 零工資就業:人才豈能傾銷?

覃大哥:

你好!能夠在畢業之前看完你的書,我感到非常幸運。套用你的說法,我就讀於南昌一所毫無名氣的“草根大學”,專業又非常冷門,為此,我和我們班上的大部分同學一度悲觀到了極點。直到看完你的書,我又重新找到了信心。在此,我想向你誠摯地說一聲:謝謝!

可是,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卻在求職的過程中被一點點地蠶食掉了。你說用人單位並不會在乎求職者的“出身”,學校名氣和專業冷熱對於就業並沒有什麼影響,可是,我遇到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江西並沒有一所名牌大學,可即便如此,我跟南昌大學、江西財大等學校的畢業生似乎都難以平起平坐。來我們學校招聘的用人單位都很不起眼,而我去參加校外的招聘會,卻總是被用人單位以學校太差、專業不對口等理由拒之門外。簡曆一次又一次被退回,或者石沉大海杳無音訊,久而久之,我開始懷疑自己了,甚至開始借酒澆愁自暴自棄了。

前段時間,我們宿舍一個同學找到工作了,可是聘用他的那家公司卻不願意給他支付工資,也不跟他簽訂勞動合同,隻答應讓他以實習生的名義去上班,每個工作日提供10塊錢的中餐補助和交通補助。一年以後如果表現優秀,公司再給他“轉正”。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零工資就業”吧。我這個同學原來一直堅持月薪800元的心理底線,可是,接二連三的碰壁讓他一氣之下接受了如此不公平的安排。

眼看就要畢業離校了,而我的工作卻依然沒有著落,難免心急如焚。起初我總替我同學覺得不值,雖然我們算不上非常優秀,但好歹也是一個本科生啊!工地上的農民工每個月都能拿一兩千,憑什麼我們這些接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人會如此不值錢?可是,我這幾天轉念一想,覺得這種權宜之計也不是不可以。用人單位都注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隻要有了工作經驗應該就容易找工作了。如果我能夠用一年時間來積累工作經驗,就算沒有工資應該也值得啊。既然要做大事,又何必在乎一時的得失呢?俗話說得好:多少麵粉烙多大的餅。我們的學校不好,專業也不好,要想跟那些重點大學或者熱門專業的畢業生競爭,就隻能通過降低工資要求來提高競爭力了。

你在書中用“四要四不要”概括了找第一份工作的原則,其中有一條是不要在乎工資的多少。既然如此,那零工資就業是不是也可以接受呢?你認為這是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呢?我家裏條件不算很好,但如果畢業後的第一年不能自食其力,家裏要養活我還是沒有問題的。我前兩天跟家裏商量了一下,我爸媽雖然很失望,但還是支持我的,說隻要有很好的鍛煉機會,能夠在工作過程中積累有用的工作經驗,他們願意給我提供生活費。覃大哥,你能不能給我一點參考意見呢?謝謝了!

一個失敗透頂的讀者

親愛的朋友:

你好!非常感謝你的來信,也很感謝你對拙著的肯定以及對我的信任。可惜,你似乎並沒有很好地理解我在《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書中所表達的意思。我一直在反複強調“核心競爭力”這個概念,而任何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的有無、強弱都不是機械地、簡單地取決於學校、專業和學曆。你接受了我的結論,卻並沒有理解我的分析過程,所以,你變得非常矛盾:一方麵希望用人單位弱化應聘者的“出身”,希望能夠與重點大學或者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平起平坐;另一方麵,你卻在潛意識中強化這種“出身意識”,認為自己要與重點大學、熱門專業的畢業生競爭,隻能通過降低工資要求來提高競爭力,同時認為自己好歹也是個本科生,憑這個身份就完全應該比農民工高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