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以自我為中心
社會在發展,曆史在前進,除了時間的流逝之外,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觀念的變化。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超越自己,難就難在必須時時更新觀念,以順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誰能走在時代的前列,誰就是英雄和成功者。
隻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社會,看待你周圍的人和事,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盡管有人說: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但你千萬不要以“我”為中心。隻有擺正了自己的為人態度,正確地樹立人生觀,才能在人潮的衝浪中永立不敗之地。
孔子曾說過:“衣食足則知榮辱”。意思是說,一個人到了不擔憂饑寒,物質生活已滿足時,才能辨別榮譽和恥辱、禮儀與規則。
這是古人做人的態度與原則,也是為政者施政的一種基本精神,當人民豐衣足食,就能辨別禮節與榮譽,社會秩序就能被遵守;如此國家才能繁榮,人民才能幸福。因此,建立一個光明正大、強而有力的政治,提高人民生活是首要的。這句話之所以在數千年後,仍曆久彌新,就是因為它含有超越時間、空間的人性與真理。
那麼,現在的人是不是都能懂禮節、守秩序,社會規範是否無懈可擊呢?其實不然,今天的中國,不但不能說是“衣食足則知榮辱”,反倒該說為“衣食足則禮節亂”了。
若“衣食足則知榮辱”是正常狀況,那這就是異常的狀況了。這種異常可以任其存在嗎?當然不行,而且條必要把它恢複到正常狀況來,那該如何呢?
可以借教育或國家之力。無論如何,為使異常恢複正常,每個人都務必先反省:自己是否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例如,為政者在認真考慮國家繁榮,為人民謀利益之前,是不是更重視自己家庭的利益及個人本身的利害關係?
各界的領導者亦然,他們的注意力,隻集中在他們所囑的領域,以致無法從大處、遠處做正確的判斷。此外,國家之間,也是隻顧一已的利害關係,而對其他棄之不顧。
個人也是如此,在所屬的公司或企業時,在考慮“我應該做什麼?”之前,就先考慮自己能做從那裏獲得什麼。
總而言之,要使社會恢複正常狀況,呈現欣欣向榮、人人幸福的景象,每個公民,都必須檢討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行動,是不是過於自我為中心了。彼此之是也應當互相提醒,互相勉勵,堅決杜絕嚴重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理解即是溝通
一個人能得到別人的理解,這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快樂的事;一件事,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就最有成功的希望和可能。
一個人要讓別人理解不容易,一個人要理解別人也不容易。
“理解萬歲”反映了人閃的一種迫切要求,一種希冀和憧憬。因為人們太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了,也因為生活中不被人理解的人和事太多了。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性別、年齡、性格、誌趣、追求以衣知識結構、文化水平、道德修養、生活經曆、思想方法、工作經驗等諸方麵各不相同,這就很難要求每個人都能同你一樣有共同的思想、看法的行為。也就是說你的想法,你的所作所為,很難為每個人所理解。所以,理解是相對的,不理解是絕對的。即使是已經被人理解的人和事,不同的時期還可能出現的不被人所理解的事,當然不被人所理解的人和事,經過努力也可以逐步轉為被人理解。
能被人理解是好事,不被人理解也無須過於痛苦和煩惱。人活在世上,並不是為了追求別人的理解。一件事,一個想法,如果是正確的,是符合大眾利益、願望的,即使一時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讚同,也應該堅持。而一件事、一個想法,如果是錯誤的,是違背大眾利益、願望的,即使有人理解的讚同,也是不能幹的。所以能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讚同,並不是衡量一個人、一件事是否正確的標準。有時真理的少數人手裏,有時群眾還沒完全認識和覺悟。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的理解,但人不僅僅是為了讓人現解而活著。
遇事武斷,從不萎縮
果斷用事,與果斷處事,都是一種麵對事情,敢站起來說話的英雄主義。
一個人在大義當前,需要站在“射靶”前時,那是多麼令人起敬的事。誰也不願站在危險的“射靶”前。或許現在的年輕人當中,有些好奇的,或冒險味道濃厚的人,覺得有趣,而願意站在射靶之前,其本意還是不太願意的,那麼其意義就不太大。隻是,在某種場合下,勇敢地麵對現實,麵對惡勢力而不屈服乃不愧具有男子漢、大丈夫之本色。而這種敢做敢當的精神,所激發的“正義感”,在今天的社會裏,是特別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