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挑戰腐舊觀念(1)(3 / 3)

我們怕鬼,是因我們認為鬼吃人;我們怕打仗,是因為戰爭會帶來死亡;我們怕癌症,怕愛滋病,是因癌症、愛滋病的死亡率比較高,所以我們最終怕的還是“死”。

雖然我們人人都怕死,死卻是公平地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也就是說怕死也沒用,該死時得死。

但話又說回來,盡管絕大多數人都怕死,自古以來卻有很多視死如鴻毛的人,死不仕周的伯夷、叔齊;拒不仕異族的文天祥、史可法;以死諫君王的屈原……曆代忠臣、烈士、豪傑、俠女為朋友、國家、民族而死的看作是太多了,雖然他們死時的地位、身份各有不同,但死的價值卻同樣偉大,所以古人曰:“功業有大小,死節無輕重。”

死本是人人害怕的,為什麼這些忠臣、烈士們卻能視死如歸呢?因為人人怕死,是由於對死一無所知,認為死之後就什麼都消逝了。而那些忠臣烈士卻知道以死求義、求仁、求萬世之英名,以身換取精神的不滅,這時的“死”對他們來說不是滅亡,而是延續;不是消失,而不不朽。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有一死,就看你怎麼對待死。為大眾、為集體、為國家、為人民而死,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曆史會永遠記載他們的;為個人私欲而死,輕如鴻毛,會遭受世人遺棄的。

進一步海闊天空

人在危急時首先想到的是退,佛曰:“退回你來的地方”,中國哲人有“等片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西方有“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但我們想過沒有,困難、危急隻是暫時的,隻是一個隘口,一個結,一個需要超越的點。

在這個分秒必爭的時代,我們爭取機會,創造機會還唯恐不及。怎麼容得等待和退一步呢?

在這裏我提倡“搶片時風平浪靜,進一步海闊天空”,“雄辯是銀,沉默是金”。我敬佩“沒機遇,創造機遇也要上”的創業精神。

這量個真理與邪惡鬥爭的時代。惡人強就奮力抗之消弱它,再圍追堵截它,退卻不是個好辦法,何況你又能退到哪兒去?難道你想喪失你最後的一片立之地嗎?真理在前,重霧迷漫,千萬人困惑之中怎容我們以消極的退讓等待來對待呢?

消極的等待、後退是沒有用的。

進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柳暗花明。

道德與物質的聯係

所謂道德,正確的道德行於人們之間的話,一定是物質的精神兩麵合在一起表現出來。道德的本意也應該如此。

倫理、道德的衰退已經很久了。人們也曾嚐試使倫理、道德觀在心中複活,可是,沒有什麼實效。這實在是令人憂慮的一件事。其原因或許有許多種,不過,最根本的,是因為人類沒有不斷地檢討物質的精神的繁榮,也沒有不斷地追求倫理、道德進步的緣故。

但是,一般人並不認為道德是和物質連結在一起的,當然,也不這麼教導人們。一般的觀念,則認為道德就是付出犧牲,因此很貴重。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如果一個人孝順父母,但卻使得父母煩惱,自己也受到損害的話,這也是不道德的了。所謂道德,是以“實行道德的人也好,收受對象也好,都是幸福快樂的”為前提的。

過去認為首德就是犧牲。因此除非是相當高尚的人,否則一般人隻要看到有損於自己,就不幹了。的確,乍看之下,道德就好像犧牲一樣。可是,我認為這就像投資事業一樣,投下資本時,由外表上看來,好像是損失了;可是過一段時間,會變成相當大的利益回本。隻投入資本,並不能成為投資。同樣的,隻付出犧牲,並不是真正的道德。亦即,道德並非所謂的以私奉公,而是彼此共榮。

有人說,戰爭年代的道德之所以比現在好,就是因為那時人們具有純樸的愛國心。現在道德淪喪,就是因為沒有戰爭,沒有愛國心了。顯然這種觀點偷換了道德的概念,把道德的範疇縮小了,簡單地等同於愛國心。

道德無論是任何時候都是物質和精神的高度統一,如果加以正確使用的話,會給人類帶來幸福,給國家帶來富強。綜合地說,是與實際利益相關聯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咱正確的道德觀,並好好地引導這種道德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