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觀方麵看,個人的需求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由於社會製約機製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導致失敗,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根源。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應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予以克服。自私心理的自我調適有如下方法:
(1)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
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即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旨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模範學習,對照榜樣與楷模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法。
(2)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人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3)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人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理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克服貪婪心理
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過分的欲求。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愈滿足,胃口就越大。
貪婪心理的成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
客觀原因:中國古代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確有一些不務正業、靠貪汙、行騙過活的不法分子。
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兒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會滿足。
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條件刺激,不斷強化著那顆貪婪的心。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與自己相比各種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發一股貪婪之念,也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貪婪者往往超越社會發展水平,踐踏社會規範,瘋狂地向社會及他人攫取財物,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具體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