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向國家和人民索取財物的不義行為。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應牢記那些詩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2.即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加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那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念?分析清楚後,便下定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貪婪的惡習。
3.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克服吝嗇心理
吝嗇,俗稱小氣,一毛不拔,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是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於行動的行為。
吝嗇的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之心。
吝嗇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於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吝嗇的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得到他人的幫助。
吝嗇心理的形成,與環境影響,人格成長不良有關係。從外界因素來看,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的收入與財富具有一定的懸殊性,貧富關係因社會競爭與變化常常發生變化。今天你可能很富有,明天你也許就不那麼有錢了。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使得一些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於是,建立起一個強度很大的心理防禦機製。
社會存在一些欺詐行為促使吝嗇的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他們對少數人的不法行為極為不滿,並推及到全社會。認為人人都是欺詐之徒,不必對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煩。
如果社會風氣好,利他觀念深入人心,為社會慈善事業、希望工程、災民捐資捐款,人人都善待老人、兒童,具有同情之心,那麼,社會的衝擊吝嗇心理就會少得多。如果社會分配不公、爾虞我詐,人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那麼出現病態的吝嗇心理是必然的。
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吝嗇的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往往這樣想:這不關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別人。
吝嗇的人缺乏社會責任感。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隻站在狹隘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客觀存在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同情之心,破壞了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和道德關係,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因此,我們應當盡快消除吝嗇心理。不妨作以下自嚐試:
(1)即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養育子女是公民應盡的義務。過去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懷心頭,而要理智地看待。關心與幫助曆來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一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