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情動人,說話要有說服力(1 / 2)

4、以情動人,說話要有說服力

人類是有血有肉的動物,每個人都會被真情所打動。在說服他人時,一定要注意以情動人,這樣說話才會具有說服力。

郭沫若先生在遊覽普陀山時撿到一本筆記本,扉頁上寫著一副對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春在哪裏”。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並署著當天的日子。後來,郭老找到了一位神色黯然的姑娘,原來她考大學連續三年名落孫山,生活上又遭受挫折,感到悲觀失望,準備“魂歸普陀”。郭老先是稱讚對聯有文采,接著微笑著問:“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然後深情地吟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是‘春在心中’。”聽了郭老所改的對聯,姑娘體會到長輩的關懷,終於向郭老傾吐了心中的鬱悶。郭老邀她同遊普陀,邊走邊熱情地與她交談。當姑娘知道麵前這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就是一代宗師郭沫若時。萬分驚喜與感激,吟詩謝恩師指點迷津,而後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這個故事教給我們一個說服人的好方法,那就是以情感人。特別是這樣一位絕望的女子、她之所以絕望,就是感到天地之間沒有真情,隻有冷酷。因此,她覺得人世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於是萌生了輕生之心。可是,現在從這位一代宗師身上她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當然就會萌生對生活、對世界的愛、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由此可見,曉之以理能成功地說服人,“動之以情”也同樣可以說服人。

戰國時期,秦國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要求趙國送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否則將不會發兵救趙。可是趙太後深愛自己的兒子,她執意不肯。滿朝文武極力勸諫,可是卻一點用也沒有。最後,趙太後幹脆宣布:“誰要是再來勸我,我就把吐沫吐到他的臉上。”

後來左師官觸龍希望進見太後,太後知道他也是來規勸的,於是就滿腦怒氣地等著他來。觸龍小跑著來到宮中,向太後謝罪道:“我的腳有毛病,不能快步走,因而好久沒有來看太後,心裏十分惦念,所以今天特來拜見您。”太後道:“我現在也得靠車子才能行動。”觸龍又詢問了趙太後一些飲食、飯量等其他一些情況,這個時候太後的怒氣才有所緩和。

之後,觸龍又向趙太後請求能允許他的小兒子在王宮衛隊裏當一名侍衛。趙太後滿口答應。“他今年多大了?”趙太後問道。“今年十五歲了,盡管他現在年紀還小,我卻希望在我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為他安排好立身之處。”趙太後問道:“男人也疼愛他的小兒子嗎?”觸龍答道:“比起女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哩。”

太後笑著說道:“女人是格外疼愛小兒子的。”觸龍說:“我私下裏認為您對您的女兒燕後的愛憐超過了對長安君。”太後說:“您說錯了,我對燕後的愛遠遠趕不上對長安君啊!”觸龍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必須為他考慮長遠的利益。”接著,觸龍又舉例說當年燕後遠嫁,趙太後與她依依惜別,難舍難分。但每次祭祖的時候卻禱告讓燕後留在燕國,不要回來,以便使其子女世世代代為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