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接著說道:“這大概就叫做:近一點呢,禍患落到自己身上;遠一點呢,災禍就會累及子孫。難道是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嗎?但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於國;俸祿優厚,卻毫無功績,而他們又持有許多珍寶異物,這就難免危險了。現在您使長安君地位尊貴,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賜給他很多寶物,可是不趁著現在使他有功於國,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我認為您對他的愛不及對燕後啊!”
至此,趙太後完全接受了觸龍的勸說,說道:“好吧,就按照你的意思把他派到那裏吧。”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也隨即發兵救趙,從而退了秦國的大軍。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封建時代,臣下進言諫說,稍有不慎就會招致禍殃。而觸龍卻能以巧妙的方式達到進諫的目的,確實令人稱道。
觸龍很理解太後的心情,他也對當時的情形作了比較深入地分析。所以,他努力製造出來一種和諧的談話氣氛,剛見太後時,“太後盛氣而揖之。”如果觸龍在此時開口便談讓長安君作為人質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後唾其臉麵的尷尬境地,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難於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且很有可能把對方當做發泄的對象。老到、精明的觸龍避而不談長安君之事,而是先用“緩衝法”,從請安和詢問太後飲食行止人手,講述自己如何調養弱體、增進飲食的經驗。這就使太後產生錯覺,以為觸龍是來探望、安慰她的,從而使太後由“盛氣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諧的談話氛圍形成了,觸龍諫說的第一道障礙被巧妙地克服了,陳述自己意見的條件也就成熟了。接著觸龍又不失時機,用“引誘法”,以父母疼愛兒女的人之常情為契機,先從自己愛憐少子,想為他謀差事扯入,然後漸漸地引入太後愛女兒勝過兒子,當太後告訴觸龍自己更愛兒子時,觸龍便用具體事實說明太後很愛自己的女兒,懂得為女兒的將來著想,可是對於兒子就不是如此。經過一番的陳述比較,太後明白了觸龍的良苦用心,也接受了他的遊說。就這樣,太後答應了將兒子送往齊國當人質。趙國很快就得救了,這不能不說是觸龍的功勞。
由此可見,以情動人,確實是一件有力的武器,當運用得好的時候,可以為自己贏取許多利益,減少不少障礙。沒有人是完全的冷血無情,沒有人是真正的鐵石心腸,人都有一種渴望與人親近的心理,隻要你真誠地與他人溝通,你們一定能化解那些不愉快的情緒,和睦相處於一片藍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