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快慢有素,節奏得當
應該快的時候就快,應該慢的時候就慢,應該起的時候就起,這樣有起有伏有快有慢,才會讓自己的話語變得悅耳動聽,才會使他人受到感染。
說話的時候要注意節奏,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該起的時候起,這樣有起伏有快慢,有輕重,才形成了口語的樂感和悅耳動聽,否則話語不感人,不動人。什麼是節奏呢?那就是口語中有規律性的變化。有了這個變化語言才生動,否則顯得呆板。有位意大利的音樂家,他上台不是唱歌,而是把數字有節奏地、有變化地從1數到100,結果傾倒了所有的聽眾,甚至有的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可見節奏在生活中是多麼重要。
節奏主要體現為快慢和停頓。說話沒有節奏變化就會像催眠曲一樣使人昏昏欲睡,反之,如果能夠掌握好說話的節奏,就會使人願意聽,喜歡聽。
寫作老師在談到細節描寫時,提問道:“請問同學們,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時,摸鑰匙開門的動作有什麼不一樣呢?”然後就閉口不言,停頓下來,讓同學們自己去揣摩。
台下的大學生們活躍起來了,有的私下議論,有的舉手回答,有的幹脆掏掏口袋,模擬一下自己回宿舍時找鑰匙的動作。
過了一會兒,老師才說:“據我觀察,大多數的女生才上樓梯時,手就在書包裏摸索,走到宿舍門口,憑感覺捏住一大串鑰匙中的某一把鑰匙,往鎖孔裏一塞,正好門開了。而大多數的男生呢?他們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門口,砰的一腳或一掌,門打不開,於是想起找鑰匙。摸了書包摸褲袋,摸了褲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了鑰匙串,把鑰匙往鎖孔裏一塞,打不開。原來鑰匙又摸錯了。”
寫作老師的描述引起了會場中一片會心的笑聲。等到同學們的笑聲過後,老師趁勢總結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鑰匙開門的動作描述出來,就是細節描寫,而細節描寫的生動又來源於對生活的細致觀察。”
在這個故事中,這位老師巧妙地利用停頓的節奏,讓聽眾探索懸念的答案,然後利用解答懸念拋出講學要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就是利用說話節奏的效果。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掌握好說話的節奏呢?其實,隻要掌握好什麼時候應該減速什麼時候應該加速就可以了。
(1)說話時應該減速的地方有:需要特別強調的事情;極為嚴肅的事情;勉強控製的感情;使人感到疑惑的事情;數據、人名、地名等等。
(2)說話時應該加速的地方有: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不太重要的事情;精彩的故事進入高潮時;無法控製的感情等等。
說話的節奏和說話的語氣一樣,都會影響到聽眾。說話的節奏不同,給人的感覺也不同,說話的節奏快了,會給人一種急促的感覺,說話的節奏慢,會給人一種平緩的感覺。所以,在說話時,要注意恰當地運用說話的節奏,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