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新婚燕爾”是一個慶賀新婚之詞,用來泛指新婚時的甜蜜快樂,還寄托著慶賀者祝願新婚夫婦如燕子般比翼雙飛的心願。但在古代,這個詞卻沒有代表高興的意思,相反,它具有悲傷的意思。
“新婚燕爾”最早是以“宴爾新婚”的形式出現在《詩經·邶風·穀風》。《詩》曰:“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宴爾新婚,如兄如弟……”這裏講述了一個棄婦的故事,傾訴了丈夫把棄婦趕出家門後的悲慘命運,也表達了對丈夫喜新厭舊行為的滿腔憤怒。
棄婦和丈夫原本是一對患難夫妻,剛結婚時家裏經濟條件十分差,婚後兩人一起努力,生活慢慢變得好起來。結果家裏富裕之後,丈夫卻見異思遷,對別的女子產生了感情。把以前那些“及爾同死”的山盟海誓全部遺忘了。丈夫為了娶新妻子,在結婚那天把前妻趕出了家門。棄婦一個人淒慘地離開家,忽而聽到一陣陣婚禮的歡喜聲音,滿腔悲憤地唱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接著,她又發出了強烈的指控“宴爾新婚,不我屑矣”;最後血淚哭訴“宴爾新婚,以我禦窮”,等等。
“宴爾新婚”最早來源於上麵這個故事。可見,最早的“宴爾新婚”其實是對男人“喜新厭舊”的一種形象化比擬,是棄婦血淚的指控。
“宴爾新婚”之所以後來變成“新婚燕爾”,是因為在古漢語中,“宴”和“燕”都是通假字,“昏”通“婚”。不過,無論這兩個詞如何通用,在宋代之前,它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表達棄婦的控訴。宋代以後,這個詞語開始變得不同了,意義甚至與之前相反,變成用來形容新婚的甜蜜的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