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赴宴地點要先跟主人打招呼,主人向你介紹赴宴人員時,要微笑點頭致意,或握手寒暄、或請安問好,對長輩要恭敬讓座,對女客要莊重有禮。
用餐就座時要服從主人安排,要對其他賓客表示禮讓,就座後不要東張西望或玩弄餐具。
上菜後,要聽從主人招呼,切忌未請先吃,若主人向客人敬酒,應起立回敬,喝過酒後再開始吃菜。若不會飲酒可婉辭,但不要一味推辭,可以象征性地喝一點或以其他酒水代替,以免掃興。
進餐時要注意照顧周圍賓客,不能隻顧自己埋頭吃喝,旁若無人。夾菜的動作要輕,不要碰倒桌上杯盤,吃菜動作要慢,口不要張得太大,嚼食聲不要大響,不要不停地夾自己愛吃的菜。若食物剩的殘渣要得體地放在指定的盤子或麵前的桌麵。
在飯桌上談話應注意輕鬆愉快,回避傷感或爭議。主人及其他客人講話時應有所呼應,不能自己一味吃喝。一般不得中途退席,確有急事,應解釋說明並致歉意,等同主賓都打過招呼後再離去。散席時,應向主人致謝,也要同其他賓客互道再見。
二、尊重鄰居、幫助鄰居
“遠親不如近鄰”,善待左鄰右舍是家庭禮儀規範的重要內容。
那麼,善待左鄰右舍應該掌握哪些禮儀常識呢?
常年與鄰居相處,早上不見晚上見,見麵時應主動打招呼問安問好,誠心誠意尊重他們。“閉門自守”是不應該的,碰麵不予理睬,是不對的,說長道短揭人隱私是失禮。禮節性的交往是對鄰居的尊重。另外,要主動關心幫助鄰居,鄰居有困難,要主動關心解決,鄰居有人生病,要主動探視問候;鄰居有危難,要主動出麵救助。
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長期緊鄰而住,生活又如此具體,鄰居間難免有些矛盾或磕磕撞撞的現象。這時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如不要在人家休息的時間裏,喧嘩吵鬧或移動家具;不要將紙屑果皮、垃圾汙水從陽台或窗戶往下倒;在陽台上澆花或晾曬衣物,要注意是否影響樓下的鄰居等。如果鄰居方麵有失檢點時,要給予諒解,出麵幹涉時要講究方式方法,以免小事化大,傷了和氣。
四、尊老愛幼、熱愛公益
對鄰居的長輩按照親屬稱謂稱呼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民族一向把鄰居關係當作親屬關係的一種延伸,大人從小就教育孩子把鄰居中年紀大、輩份高的人稱作“爺爺”、“奶奶”;把比父親年長的男子稱作“伯伯”,年輕的稱作“叔叔”;等等。這種親切的類似家人的稱呼,有助於左鄰右舍的和睦。至於愛護鄰居家的孩子,也是理所當然的。另外,遇上公益之事,如護理花木綠地、打掃環境衛生、維護社區安全,也應該搶在前麵、樂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