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命令成得臣為大將、鬥勃為副將進攻宋國。宋襄公與司馬公孫固研究對策,公孫同剖析宋襄公靠什麼取勝,宋襄公回答說:“宋圍雖然兵甲不足,但仁義有餘。從前武王隻有三千猛士,卻戰勝了殷紂王的上萬軍隊,靠的完全是仁義。”
於是,宋襄公在戰書的末尾批上十一月初一,雙方在泓陽交戰。又命令製作一麵大旗插在大車上,旗上寫著“仁義”兩個大字。公孫固暗暗叫苦不迭,私下裏對樂仆伊說:“戰爭本來就是廝殺,如今卻說仁義,我不知道我們國君的仁義在什麼地方啊?上天奪回了主君的靈魂,我認為已經很危險了!我們一定要小心行事,不使國家滅亡就萬幸了。”
楚軍成得臣在泓水岸北駐紮,鬥勃請令說:“我軍應五更時渡河,以防宋兵布好戰陣攻擊我軍。”成得臣一笑說:“宋襄公做事迂腐至極,一點不懂兵法。我軍早渡河早交戰。晚渡河晚交戰,有什麼擔心的呢?”天亮以後,部隊才陸續渡河。公孫固請襄公下令出擊,說:“楚軍在天亮才渡河。過於輕敵。我們乘他們沒渡完,衝上前去廝殺,是以我們全軍攻擊他們部分,如果讓他們都渡過來,楚兵多我軍少,恐怕不能得勝,你看怎樣?”
襄公指著大旗說:“你看見‘仁義’兩個字了嗎?我堂堂正義之師,豈有乘敵軍渡一半而出擊的道理?”公孫固又暗暗叫苦。一會兒工夫,楚兵全都過了河。成得臣戴著精美的帽子,上麵紮著玉纓,上身繡袍,外著軟甲。腰掛雕弓,手執長鞭,指揮士兵東西布陣,氣宇軒昂,旁若無人。公孫固又對襄公說:“楚軍正在布陣,尚未形成隊列,現在立即擊鼓進攻,楚軍一定會大亂。”
襄公往他臉上吐唾沫說:“呸!你貪圖一次衝鋒獲得的小利,就不怕不配千秋萬代的仁義之名嗎?我堂堂正正之師,豈有乘敵人沒列成陣就進攻的道理?”公孫固隻好再次暗暗叫苦。楚兵擺好陣勢,隻見人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兵人人麵帶懼色。襄公下令擊鼓,楚軍中也響起擊鼓聲,襄公自己舉著長矛和護衛的官兵催馬向楚陣衝來。
成得臣見宋兵來攻,暗自傳下號令,開了陣門,隻放襄公一陣車馬進陣。經過一陣衝殺,宋軍大敗,“仁義”人旗已被楚軍奪走。襄公身上受了許多傷,右腿中箭,折斷了膝中之箭,已站不起身來。幸好公孫固趕來,把襄公扶到自己車上,用自己身體擋在前麵,奮勇向外衝出。等到衝出楚陣,護衛的官兵已沒有一個生存。宋軍的戰車兵甲,十喪八九。
成得臣乘勝追擊,宋軍大敗。公孫同與襄公連夜逃回都城。宋兵死的人很多,他們的父母妻子都聚在一起譏諷襄公,埋怨他不聽司馬的話,以致有此大敗。襄公聽到這些話後,感歎道:“君子不重傷別人,不擒拿年紀大的人。我要用仁義帶兵,豈能仿效這種乘別人危險而行動的事情?”舉國上下沒有不譏笑他的。
心慈手軟對政治家、軍事家來說,都應該算是致命的弱點,是他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他們麵對的是你死我活、你上我下的鬥爭,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楚漢之爭,本來是你死我活的事情,項羽在關鍵時刻,卻來個“婦人之仁”,放劉邦一馬,放的結果是虎歸山、龍入海,項羽最後隻能“霸王別姬”。
當我們麵對你死我活的爭鬥時,也不可有“婦人之仁”。要知道,世間的規律本就是“適者生存,勝者為王”。
[識破厚黑點睛]
1.婦人之仁,難成大事,不做心慈手軟的政治家,軍事家。
2.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你死我活的爭鬥中,不要對敵人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