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針鋒相對,以牙還牙(1 / 1)

對於那些別有用心的奸侫小人,要不為其諂言所動;不為其求憐同情;不為其饋贈所貪心。行走人世間,必須識破他們的奸謀,不屈不撓地同他們做針鋒相對的鬥爭。

朱博本是漢代武官,但他任左馮翌時,卻很有狡詐文官的製人手段。

長陵大隆中有個叫尚方禁的,年輕時曾因強奸罪被人用刀砍傷麵額。官府的功曹受了他的賄賂,不但沒有革除他的官職,反而調他作了守尉。

朱博聽說這件事後,就找了個借口召見了尚方禁。朱博支開左右後徑自問他:“你臉上的傷是怎麼回事?”

尚方禁知道朱博已了解實情,不敢隱瞞,如實報告了經過。

朱博笑著說:“大丈夫難免犯錯誤,我願為你洗刷恥辱,你願為我效力嗎?”尚方禁又喜又怕:“萬死不辭!”

朱博命令他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今天談話的內容,讓他有機會就記錄下同僚中的不好言論,隨時報告自己。

朱博以此為突破口,自此長陵上下的大小事情,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尚方禁因怕朱博因過去之罪處罰自己,就全力效忠以求贖過。

過了一段時間,朱博又召見了那位受賄的功曹。朱博關上門,一一列舉了功曹的過錯,痛加斥責。然後,又要他把所有受賄勒索的事一一寫下來。

朱博收好他的罪狀之後,對他說:“現在給你戴罪立功的機會,要好好改過自新!”

功曹離去後,果然把平時的氣焰收斂了不少,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生怕有半點閃失。

朱博就是利用這種“撒手鐧”,使那些不服於自己的間僚,一一拜倒在自己腳下,乖乖俯首聽命。傲慢無禮之人,常自大。與之交談,其言語多半不敬,甚至具有侮辱性、挑釁性。言者不遜,聽者不悅。若憤起而以武與之抗衡,且不說力量懸殊,後果難以預料,就是你勝了,他也未必服你。高明的人會把握住對方的邏輯,以牙還牙,讓他服輸。以下這則典故也許是對“以牙還牙”的最好注解之一了。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有一次,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恃自己國勢強大,想乘機侮辱晏子,顯示一下楚國的威風。

楚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當晏子來時,叫人在城旁邊開了一個五尺高的洞,要求晏子從這個洞鑽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隻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守城門的人立刻把晏予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隻好吩咐大開城門,把晏子迎接進來。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都把袖子舉起來,就能夠連成一片雲;大夥兒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陣雨;街上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了呢?”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你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隻好賠著笑。

晏子使楚期間,有一天,楚王正設酒席招待晏子。一會兒,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去。楚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了什麼罪?他是哪裏人?”武上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著晏子說:“齊困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情?”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揚揚地笑了,因為這可以使晏子難堪、丟臉。

哪知晏子麵不改色,對楚王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啊?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這種橘樹一種到淮北,就隻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這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隻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是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倒讓大夫取笑了。”從此,楚王十分尊重晏子。

晏子罵了楚王,而楚王反而收起了傲慢,並從此尊重起晏子來。這也許也是傲慢無禮者的一個可愛之處吧,隻要你順著他發話的邏輯,矛頭一挑,直指他身上去,他沒法不服。想想晏子,在生活的某些時候,做個外交家,感覺會很妙,結果會更好。

[識破厚黑點睛]

1.針鋒相對,以牙還牙,識破奸妄小人的陰謀。

2.抓住對方說話的邏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設法使對方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