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與對方發生衝突,或不能用說服的手段來使對方就範時,不如順著敵人的意願,引導他發生錯誤。即在說話時,故意設置一種圈套,進了這個圈套,對方則犯了錯誤。設得巧妙,迷惑性大,誘惑力大,才能牽著對方的鼻子走。
一天,街上走著一位漂亮姑娘,有位“摩登”男子見後緊隨其後。當姑娘問他為什麼要跟蹤時,男的說:因為你太漂亮了,我非常愛你。姑娘說:“我的朋友就在你身後,比我還要漂亮。”男子回頭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於是追上已經走遠的姑娘,質問她為什麼騙人。
這位女青年說:“不,是你騙了你,如果你真心愛我,那麼為什麼去追另一個女人,經不起考驗。還想跟我交朋友,請你走開!”
摩登青年被說得麵紅耳赤,汕汕地溜了。
這位女青年之所以能製伏“摩登”男青年,是順著對方貪圖美色的心理,對方不知是計,卻去追更美的姑娘,這就使其醜惡的嘴臉暴露無遺。女青年順水推舟,讓對方自暴其醜,達到了目的。
運用這一方法可以大大減少正麵進攻中的阻力,其成敗的關鍵在於“誘”字。但這種“誘”並不能簡單地看成是用假象迷惑、欺騙對方,而是誘導對方隨從自己的意願向真理低頭的方法。
釣魚不能讓魚察覺鉤上的餌;捕獸不能讓獸發現浮土下麵的陷阱。誘敵就範法是用別人意想不到的策略來取得攻心的勝利。
也許你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停步於百貨商店的專櫃前,數著錢包裏的錢,正在猶豫是否該買哪一件衣服時,如果對方是位精明的售貨員,她會暫時觀察正在迷惑的你,然後提供選擇說:“顏色方麵,你是希望明亮些還是穩重些?”
事實上,你猶豫並非是由於顏色或款式的關係。但此時售貨員卻把你要購買作為既成的前提,直接展開第二階段的提問,這種“兩者必居其一”的提問,導致你忘記了剛才所猶豫的真正原因。最後,售貨員還會補充道:“這個……就你的體形和年齡看,我建議你還是選擇色彩明亮一點的為好。”
如此一步一步地,你就被誘導以購買為前提來思考問題。這樣,你早先那是否要購買的選擇,不知不覺地就被她那或買明亮的或買穩重的色彩的選撣所代替,而且還使你錯覺自己是做了一項自由的選擇。
暗設“陷阱”法還有一種方式是,提問人根據一般人對後來提出的問題印象最深的特點,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真正要求放到後一選擇方案裏。這樣,對方在選擇了,後一方案後,還不覺得是掉進了人家的“陷阱”,而且以為是做出了一項明智的自由選擇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某家百貨商店讓售貨員詢問大批的采購客戶:“是替你把東西送到府上,還是由你自己帶回去?”就是這麼一句話,便使送貨的工作量少了70%,因為當你提問時,許多人不由自主地選擇了後者。
在論辯中,有時對方也會設置一些圈套,誘使我方上鉤,我方在了解對方意圖的某礎上,在對方設圈套之外再設一層圈套,讓對方在實施預定計劃的過程中,落入我方的圈套,這就是論辯中的“套中套”。
新疆某地法官鍾聲旦同誌遇到了這樣一件事。一日,一少婦來到他的辦公室,一進門就說:“我要離婚,但與其他要離婚的女方不同。”“為什麼?”老鍾仍像平常一樣發問。“我是被他強奸後不得已才與之結婚的。”她的態度有幾分認真。“你當時為什麼不控告?”老鍾一副疑惑的樣子。“那時我是插隊知青,他是一個剛落戶的自流人員。不過,他有背景:他表哥是這個公社的黨委秘書,有權有勢。”
老鍾有意撇開了話題,繞著圈子和她閑扯起來,幾分鍾後才拐到那個黨委秘書身上:“他這個人怎麼樣……‘這個人可厲害啦!”她十分認真地說。“真的?”老鍾笑著追問了一句。“真的!不信你打聽去。”老鍾裝出一副犯疑的樣子,微笑著問道:“要是他強奸你,你敢怎麼辦?”她歪著頭,態度有十二分的認真,連連說:“我告!我告!”
這時,老鍾收斂起笑臉,嚴肅地說:“一個普通農民把你強奸了,你說不敢告;一個‘有權有勢’的黨委秘書強奸你,你連連說要告,這話怎麼解釋?”她無言以對,隻得悻悻離去。後來,老鍾了解到:她想先與那本分的丈夫離婚,而後再回到城裏去。
在這裏,少婦費盡心機編造謊言,為了達到離婚的目的。而法官老鍾發現破綻後,將計就計,誘其上鉤,用她的“後語”揭穿了她的“前言”,從而了解到真實的案情。
[識破厚黑點睛]
1.巧妙設置圈套,抓住主動,使對方就範。
2.暗設隱阱,將計就計,識破詭計,從而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