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型期湖北西方文學理論研究
眾所周知,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知識秩序與生產體製,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學為藍本。在對西方的文藝理論的介紹與闡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本學科的認知模式和知識結構。以西方的文藝理論資源來闡釋中國的文藝問題,使得中國的文藝理論體係日趨完善。大致地說,我國大規模引進西方文論經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第二次是建國後對蘇聯文論的引進,第三次則從20世紀8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而第三次(特別是轉型期以來)克服了前兩次的盲目與浮躁心理,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越來越理性,並表現出一種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力爭同世界學術對話的主動姿態。近年來,學界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實現“西方文論中國化”(參見王飛:《西方文論中國化的係統總結》,《文藝報》2009年5月19日第003版。)的問題,這是繼“古代文論現代轉換”之後的又一熱點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一“重建中國文論”(參見曹順慶、楊一鐸:《立足異質融會古今——重建當代中國文論話語綜述》,《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3期。)的策略表示認同,並踐行著。所謂“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就是在融會中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實現中西文學問題的互證互釋。正如有的學者倡導的那樣:“西方當代批評中國化,就是將西方當代批評置於中國的文化語境來加以檢驗,其與中國的文學經驗有共同性者則肯定之,吸收之;與我們的經驗相悖而明顯片麵、謬誤者則質疑之,揚棄之;對我國的文藝現象不能解釋,陷於盲視者則補充之,發展之。通過這樣的消化吸收、揚棄增殖的過程,將西方當代批評重構為我們中國自己的新的批評理論和方法。”(王寧:《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8頁。)這些年來的實踐,證明了這一策略的可行性,並已經取得了眾多成果和創新,這也進一步證實了這樣一個事實:要實現“重建中國文論”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一方麵改變那種保守、封閉型的思維觀念,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麵對世界。今天,在來勢洶洶的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那種閉門造車的文化保守主義傾向和唯我獨尊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是不利於中國文學理論的健康發展的。另一方麵,也要堅決防止那種主張文藝觀念全盤西化,不顧國情地生搬硬套的不理性行為。總之,對待外來的理論資源,必須要堅持這樣一個原則性的立場,那就是要立足本土,立足當下。轉型期以來,湖北地區在對西方理論資源的介紹與借鑒、吸收與消化方麵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並且取得了累累碩果。這既有對西方某些思想大師及其經典著作的個性化解讀,又有對世界範圍內某一時期的某一文藝思潮的係統性研究,學者們所付出的努力,極大地豐富了當代中國的文藝理論建設資源。
對於西方經典大師及其文本的解讀其實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這不僅是因為東西方之間存在的曆史、文化、思維以及語言文字等方麵的巨大差異,更因為解讀者必須要從浩如煙海的研讀經典的文獻中另辟蹊徑,找到一個新穎而又具有價值的闡釋角度和一種獨特而又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創造性地注入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為世人呈現另一種認識經典的可能。耙梳和整理思想大師的文藝理論資源是解讀經典的重要工作之一,因為許多文學理論方麵的理論資源散存或隱含在一些思想大師的哲學或其他著作裏麵,這就需要文藝研究者去細心梳理,並對其作客觀的價值批評。闡釋西方文學理論經典是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的傳統,轉型期湖北文學理論批評仍然堅持了這個傳統。邱紫華的《思辨的美學與自由的藝術——黑格爾美學思想引證》(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就是一部在黑格爾宏大的哲學體係中係統地梳理其美學思想並進行辯證地評析的專著。該書以黑格爾的《美學》為原本,從多個角度分層次地對其美學思想進行了梳理、評述和闡釋。作者不僅提煉出黑格爾生活及著作中的美學思想,同時對其美的理論進行了重點剖析,並分別論證了黑格爾美學思想中的自然美、藝術美(包括藝術美的本質及特征、藝術美的目標、創造主體)、藝術發展史、各門類藝術的美學特征及曆史發展和美學範疇體係等內涵。作者在具體分析論證這些美學思想時,緊緊抓住黑格爾的理論這根主線,並用這根主線將黑格爾的美學思想貫穿起來,這樣他在整體上觀照黑格爾美學思想就顯得有條不紊、邏輯嚴密。邱紫華的這本專著,不僅對黑格爾的美學思想進行了全麵深刻的分析和闡釋,同時也是對黑格爾理性與自由精神的一種發揚。他在總結前人的理論成就的基礎上,將黑格爾美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曾經對中國的文學思想,尤其是對十七年時期的中國文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黑格爾美學思想的再解讀,實質上也是重新清理中國文學思想資源,重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