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嶽的文學理論思想主要集中在《江嶽文藝美學論集》之中。上世紀80年代,詩學研究上的人文主義向度和科學理性向度出現了互相融合的趨勢。當代詩學將人的存在及其意義作為自己的重心。文藝理論依據從純詩學的封閉圈子裏走出來,不再局限於對美和藝術的內在特征和形態的研究,而擴展為對藝術和社會以及人類存在中的意義和功能的探索,這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文藝美學發展的主潮,《江嶽文藝美學論集》則鮮明地體現了這一文藝美學的發展態勢。但它在文藝美學的“非理性轉向”和“語言論轉向”的夾縫中,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一片領地。江嶽從“實踐的人性論”出發,建構一個文藝美學體係。“實踐的人性論”始源於《美的本質和共同美》。文中,他認為,人性是“建立在自由自覺的活動基礎上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是人類曆史實踐的產物”。“實踐人性論”以馬克思的“現實的人”為其理論依據,以馬克思的“人的解放”為其核心內容,科學地奠定了文藝美學的邏輯起點。以“實踐的人性論”作為文藝美學體的邏輯起點,很有科學意義。
《江嶽文藝美學論集》以“實踐的人性論”為邏輯起點,建立了一個有特色的文藝美學體係。關於文藝美學基礎理論的闡發是其中的關鍵問題。江嶽以“實踐的人性論”闡述了文藝美學裏頗有爭議的幾個問題。《在美的本質和共同美》提出了“美”基本觀點,它認為“美的本質是人性的感性顯現”。《藝術螺旋式發展論綱》精辟地指出了藝術發展的規律:“藝術自身發展的連綿不絕的序列由大大小小的正、反、合三個環節的圓圈組成,藝術是呈現螺旋式發展的,其軌跡是以時代中心為中軸的上下波動的曲線。”這種概括既注意到了藝術自身的特性,又沒有將藝術從社會、曆史背景上機械地割裂。
江嶽的理論視野不囿於純思辨,他更是注意觀察、思考生活,注重對現實生活的美學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思考。論文集中這類作品占有相當的分量。《關於變革時代的美學思考》《藝術觀念現代化斷想》《“不美”論綱——關於一個新的美學範疇的思考》是其中的力作。《關於變革時代的美學思考》指出了在變革時代美的真正內涵及對美的反映方式。《藝術觀念現代化斷想》思考了變革時代藝術家應實現藝術觀念現代化的嚴峻問題。《“不美”論綱——關於一個新的美學範疇的思考》一文則關注了現實生活、藝術創作中非美醜的現象。這些文章對推動文藝美學的建設,對現實生活及藝術實踐都很有裨益。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被看做是西方黑格爾哲學思想的合乎邏輯的理論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學者通過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馬克思形象,也使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出現了新的變化,人本思想開始進入到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體係之中。李建華的《生存與超越》著眼於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新變化,用新的視角和方法,對馬克思主義文論展開了研究。
李建華把席勒——馬克思——馬爾庫塞放在一條美學史的鏈條中來闡釋,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思想中所包含的深厚的人本底蘊,同時,從西方古典文學理論與西方現代文學理論的曆史轉折的鏈條中,去透視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總結西方古典文論與開啟西方現代文學理論的重要價值。這樣來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無不具有新意。
由於從席勒——馬克思——馬爾庫塞的曆史鏈條中去理解馬克思文學理論的本質,現代人本思想就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核心。在此基礎上,李建華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特點。他說:“我認為,馬克思文藝思想的根本特點是:注重人的感性生存與詩性超越:探討人在建構和消解世界過程中進行審美和創造活動:把人的解放的終極解決指向自由審美”。(李建華:《生存與超越》,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第59頁。)正因為研究視角的新穎,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具體闡釋上,李建華就有自己的心得與體會,並提出了新的見解。例如,馬克思主義文藝本質觀的探討上,李建華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到底是什麼,學術界並沒有取得統一的觀點。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強調文藝是意識形態的組織部分,提出了“意識形態本性論”的文藝觀;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是“審美的意識形態論”;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是“藝術生產論”。客觀地講,這些學者的觀點都涉及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但是,到底該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呢?李建華認為:“馬克思對文藝的思考是多向度、全方位的。他不單從認識論角度對文藝做哲學的、社會學的思考,還從實踐論、生產論角度對文藝做美學的、心理學的思考。因此,馬克思對文藝本質的看法,就既不能僅僅歸結為文藝是一種精神生產,而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生產方式。這種特殊的意識形態生產方式本質觀既避免‘意識形態論’過分強調作為客體的社會生活的製約和決定作用,忽視文藝活動的主體(自由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弊端,又避免‘生產論’過分強調主體意誌、生產技藝,忽視文藝活動客體的弊端,多層次揭示了藝術的本質。……它認為藝術首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理性和情感的生產,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思維表現形式。”(李建華:《生存與超越》,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第57—58頁。)李建華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充滿了時代感和現實感,也具有鮮活的生命質感和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