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理論研究(2)(3 / 3)

湖北地區古代文論研究領域的學者也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並積極地思考著如何應對這些學科建設中的危機與挑戰。轉型期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一些頗具建設性觀點的專著陸續被出版,如2001年出版的張傑的《心靈之約——中國傳統詩學的文化心理闡釋》,2002年蔣濟永的《過程詩學:中國古代詩學形態的特質與“詩—評”經驗闡釋》,2005年張榮翼的《衝突與重建: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理論問題》,2006年黃念然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現代轉型》,2006年王先霈的《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2007年李建中等人的《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研究》等,這些著作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各自對古代文論學科的思考與認識,豐富了該學科的理論資源,也在不同層麵上反思並回答了本學科建設中的一些重要問題。

(一)體係的重構、範疇的重釋

綜觀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狀況,有這樣一種顯著的傾向,就是對以往建立起來的古代文論學科體係、範疇係統進行反思,並企圖以一種新的參照來重新建構一種更加完善的體係,並對已有的概念、範疇進行重釋。所謂“重新建構”,實際上就是“以舊學為基礎,以西學為參照,在現代學術思想、方法的導引下,對傳統學說加以重新審視,在觀念和方法上取長補短,使之轉換為一種新的學術文化”(章輝、黨元聖:《對當前古代文論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黨聖元研究員訪談》,《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有一個被普遍認同的事實是,中國的詩學體係較之於“西學”沒有那麼完備精密的邏輯結構,雖然有人“營構”一種所謂的“潛體係”與西方文論的“顯體係”相對抗。他們認為中國古代文論豐富的內容、深邃的思想,盡管尚未脫盡感性形態,缺少係統的、邏輯的表述,給人以零散、片斷之感,但自成一種體係隱含在對具體文學問題的見解之中。(參見傅庚生:《中國文學批評通論》一書“自序”,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而更多的學者表現出的是對一種完備精密的學科體係的迷戀和自覺追求。新時期以前的學者,往往是從該學科自身的內在秩序中尋找建構體係的可能性,即所謂的以“古”構“古”,如錢鍾漢在《中國文藝批評理論》一文中將中國文藝批評理論分為“辨微”、“體德”、“聲色”、“情景”、“氣勢”、“意境”、“風骨”、“神韻”、“魄力”、“趣味”、“琢錬”、“妙悟”十二種,這種以文論範疇總結古代文藝理論特征就體現了以“古”構“古”的理論建構。隨著現代學術體係的日益完善,又出現了以“今”構“古”的形式,即以今人的文學理論框架為背景來構築古代文學理論的體係,如祁誌祥的《中國古代文學原理》的理論框架就具有更明顯的現代特色。《中國古代文學原理》共十一章,闡述了古代文學的文學觀念論、創作主體論、創作發生論、創作構思論、創作方法論、文學作品論、文學風格論、文學形式美論、文學鑒賞論、文學功用論、文學價值論以及文學理論方法論,其理論體係的構架儼然是現代文學理論的翻版。(參見黃念然:《20世紀古代文論體係研究的現狀與反思》,《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第28卷第3期。)到了20世紀80年代,當代西方文學理論、美學理論乃至文化理論像潮水一樣湧進國門,從而使中國文論話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種以西方理論思潮(特別是現代、後現代理論)來觀照中國傳統詩學的傾向愈來愈明顯。於是,許多學者致力於以“西學”的理論視角來建構中國傳統文論體係。即所謂的以“西”構“中”。當然,體係隻是一個框架,在這個新的框架內,許多舊的範疇概念也將被重新闡釋,從而賦予這些概念範疇以新的理論生命力。

關於體係的重構與範疇的重釋,這是近年來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熱點話題,在湖北地區,也有不少學者熱衷於建構某種新的理論體係,並在這個理論構架內對傳統詩學的一些範疇進行重釋,這方麵,李建中、王先霈、張傑、蔣濟永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鮮明的特點。

1.古代文論的詩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