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和後現代語境中,本應該是充滿了詩意的文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工具主義與功利主義的侵襲。一些敏感而富有人文情懷的學者對於這種後工業時代的流行病影響到文學研究的現象,感到了巨大的擔憂。李建中及他的兩個弟子吳中勝、褚燕在對中國漫長的詩學曆史進行了一番考察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中國詩學中一直有一根詩性傳統的線索,而這種富有詩意的言說方式,對當下文學理論批評領域的那種唯理性主義思維偏差無疑是一劑良藥。他們認為21世紀的文學理論和批評不應該是以技術理性與科學主義為主宰性標準的言說。因為,那樣將“導致文論話語的艱澀、幹涸和板滯”,文學批評將越來越“遠離文學作品,在一個丟失了上下文的虛空之中,毫無目標地拋擲新術語、新名詞的炸彈。文學理論則是無視本民族的文化語境,熱衷於為各種進口的‘主義’和‘流派’作似是而非的詮釋;或者似懂非懂地盯著外來文論的‘藍圖’,隨心所欲地搬動著本民族的文論‘部件’而建構著沙灘上的理論‘大廈’。”(李建中、吳中勝、褚燕:《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3頁。)這樣一種認識,體現了作者對當前學術界的浮躁之風的痛心疾首。應該說,他們的擔憂不無道理。一個有著豐富詩性資源的民族,對自己的文化精髓不加利用和開發,而一味地拾人牙慧,盲目崇尚那種被時代病所浸染的所謂時尚理論,這無疑是學術的悲哀。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回味和重繼中國文論的詩性傳統才顯得尤為可貴,也是勢在必行。《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一書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的。
中國文論的詩性傳統在20世紀初的話語切換中被隔斷了,本民族的理論特色從那時起開始一點點地遺失,要想在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可行路徑之一就是清理、總結、承續這種詩性傳統,並揭示這一傳統的現代價值。那麼,中國文論的詩性特征是什麼呢?作者從本民族的思維方式與言說方式兩個角度來考察了周秦諸子時代的典籍,認為中國傳統文論是邏輯性與詩性的統一。“周秦諸子時代的思想家,他們所言說的,是關於人類、自然與社會的理性思考,而他們所選擇的言說方式以及支撐這種選擇的思維方式卻是詩性的。”(李建中、吳中勝、褚燕:《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5頁。)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本書從考察民族思維方式對中國文化及文論的影響入手,探討了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的成因,揭示了古代文論詩性特征形成的曆史的和邏輯的必然性,進而揭示出詩性特征的當代價值。
《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研究》指出,中國的詩性文化對古代文論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層麵,即“說什麼”與“怎麼說”,“說什麼”與“怎麼說”構成了全部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先秦文論(如《周易》、《論語》、《莊子》等),是寄生性地說、隨意地說;六朝文論(如《文賦》、《文心雕龍》等),是駢儷地說、意象地說;唐宋以後,文論言說采用了與文學完全相同的言說方式,即抒情地說(如《二十四詩品》)、敘事地說(如各種詩話、詞話、曲話、小說評點等)。中國文論的“怎麼說”,不僅在文體樣式、話語風格、範疇構成等方麵表現出鮮明的詩性特征,而且以言說的具象性、直覺性和整體性,揭示出了中國文論在思維方式上的詩性特征。
總之,在本書看來,那種科學至上、邏輯唯一的治學態度是應該摒棄的,盡管作者也強調了他們並不是一概反對文學理論中的科學與邏輯的思維方式。這種恪守傳統的姿態、堅持以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來構建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話語係統的立場,是21世紀中國文論學科體係建設最應堅持的基本理論原則。如果偏離這樣一個原則,這樣的文論研究必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而陷入僵死、枯竭的境地。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建中等人追問傳統文論詩性意義的努力是非常有價值的。
2.古代文論的心理學闡釋
文藝與心理學的淵源可謂深矣。雖然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學誕生於1879年的歐洲,但文藝心理的產生其實是與文學同時同步的。因為文學的發生是受某種心理機製支配的,從個體上來看,不管是文藝的創作還是文藝的欣賞,都離不開創作主體或接收主體的心理作用的影響;從社會層麵或曆史層麵來講,一個時代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理或者說集體無意識也無形中支配著文藝的動向與發展。不管是中國文論還是西方文論,從誕生之初,就或顯或隱地論及到心理與文藝的關係,隻是沒有現代心理學那樣的係統化、科學化而已。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特有的心理,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特有的心理,至於一個個體的人,其心理更是複雜的。現代心理學認為“心理(Mind)”是人在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大腦的技能,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緒、情感、能力、性格等因素,與神經生理學密切相關。而所謂“藝術心理”則是指在人類的藝術活動中的一些心理現象、心理過程,主要包括藝術創作心理和藝術欣賞心理;而所謂的“文化心理”則是一個曆史性的概念,其形成於特定的曆史語境中,在文化的層麵上反映出一個文化實體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與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