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理論研究(3)(2 / 3)

將心理學作為考察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個維度,從文藝的心理學機製來探討傳統詩學的深層次結構,以心理學的視角構建古代文論的全新體係,並對一些相關的範疇、概念予以心理學的表述和論證,這成為近年來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熱點之一。王先霈的《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就是一部全麵係統而深入地研究中國藝術心理思想的著作。該書涉及到中國古代主要曆史時期的所有重要的藝術心理思想,並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放置於中國文化這樣一個廣闊宏大的背景中來展開研究,以現代心理學理論作參照和導引,結合古代及現代的藝術活動實際,來詮釋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各種藝術心理現象和過程。

從總體上看,《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基本上是以時間線索來結構全書,但並未按較為流行的朝代更迭為序,而以較為傳統的學術史理念演進為序,即由儒家、道家之學到玄學、佛學、理學;同時,《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在曆時性的框架下將一個個具體的問題納入到研究視野中,給予分析論證。因此,從總體上看,王著對中國藝術心理思想的把握很好地做到了曆史與邏輯的統一。正是由於這一點,使《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既不同於一般以“史”為名的著作,又區別於一般以“論”為名的著作,而是兼具了兩者之長,是“論”與“史”的有機結合(餘三定:《“論”與“史”的有機結合——評王先〈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湖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在《緒論》中提出,考察中國藝術心理的民族特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個要點。第一,中國文化思想體係自古以倫理為中心。在中國古代,藝術心理受到倫理心理的強烈影響和製約。這在儒家的藝術心理思想中表現最為明顯。第二,中國的非主流知識分子曆代相承的對社會對人生的超脫心理,從另一方麵給民族藝術心理打下了深深的印痕。他們企圖在審美中忘掉是非,避離現世,他們追求的理想心理狀態是無待、是逍遙,是忘倫理、忘政治,超倫理、超政治。他們從另一個方麵,創建了中國古代藝術心理學思想的又一種體係。第三,中國長期處於宗法社會,社會的組織形成與運作方式對不同藝術類型的生滅興衰,對文體心理、形式美感,影響至深。第四,中國文學在很長時間裏以抒情文學為主幹、為正宗,普遍尊崇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因此中國藝術心理思想史中,講藝術情感的內容特別豐富。第五,中國哲學方法論重內向認識、瞬間體悟,而較輕外向認識,缺乏精細持久的觀察。這也必然影響到中國藝術心理思想。(王先霈:《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頁。)上述五點可以說抓住了中國藝術心理思想的本質特征,具有普遍的概括意義。正因為對中國古代藝術心理有了這樣一種宏觀上的體認,在後文的具體論述中,作者就能透過形形色色的外在表象而直切其心理實質,從而使該書更富理論上的洞見。

中西相較,古今對比,互為參照,是《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在研究方法上的突出特點。該書《緒論》指出:“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特別是有關藝術心理的思想,與西方迥別;而我們的敘述和議論卻不能不以現代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為參照和導引,這裏顯然存在思考和表述的雙重困難”(王先霈:《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頁。),但該書在充分占有古代原始文獻的基礎上,力避以西裁中,而是立足現實,著力於研究傳統,致力於有益現代。該書指出,西方“從馮特開始的現代心理學,是將人的心理分解為細小的單位、基本的元素,加以考察”(王先霈:《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頁。),這種研究趨向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不斷得到強化,“現代心理學在生理學、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支持下迅猛發展,越來越技術化、計量化,有時似乎是把人當做一台機器、一台電腦,現代心理學距離藝術比它的前輩要遠多了”(王先霈:《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而“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基本上屬於心靈哲學範圍,同實證有相當距離,這當然影響它的嚴密、精細,但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更注意顧及藝術創造的特點,更切合審美心理研究的需要”(王先霈:《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頁。),從學術的整體布局來看,這兩種不同研究路徑應該並存,相關參照和互補,《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