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理論研究(5)(1 / 2)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對轉型過程的完成性(“既濟”)和未完成性(“未濟”)作了反思。他指出,整個現代轉型的過程,就是一個學術的現代性接引與現代性拒斥的矛盾的過程。現代性本身是一個流程,永遠不會有盡頭。在這個不斷發展的流程中,當代中國古代文論研究麵臨著一些重大的曆史性問題,諸如:我們的文論研究究竟如何將邏輯研究與曆史研究統一起來?在探討與建構體係之時,如何避免曆史知識形態與理論知識形態的斷裂?研究者的思維模式、論述模式與學術感覺模式如何實現現代化?中國文論的研究如何體現真正的學術自主性?如何從知識社會學的向度考慮中國文論研究的存在?中國批評史的研究如何與當代文化變遷有所呼應?如何去重審自己安身立命的曆史境遇?如此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古代文論研究者去作進一步的深思。

總的來說,對於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型問題,黃念然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見解,同時也對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了頗富洞見的預測,他的這些努力,無疑將古代文論的研究,特別是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型這一熱點問題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他所闡發的相關問題,將會引起更多的人的思考。

在轉型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這段時間裏,湖北地區的古代文論研究碩果累累,這些成果的背後凝聚著學者們對該領域長期性的思考。他們所關注的問題,都是本學科內最前沿的命題。在新的世紀裏,許多在過去還尚未明了的問題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清晰,甚至可以說是緊迫。比如如何對本學科的學科體係進行反思與重建,如何實現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如何應對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論的“失語症”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使他們感到了一種價值上的焦慮——中國古代文論的價值究竟在哪裏,怎樣去實現這種價值?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肩負著人文學者的使命感,不斷地在自己的理論視域內默默求索,對自己關注的問題做到深思熟慮,厚積薄發,逐漸地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思考路徑和闡釋立場。總之,他們的研究與創見必將會大大推進整個古代文論學科的發展,當然,他們的這種思考將會繼續深入下去,並必將會使得該學科在理論與實踐上越來越成熟和完備。

三、構建有本土特色的中國文學理論問題

晚清以來,中國迫於當時的時勢危急,被強行置於一個開放性的世界話語體係中。西方的各種文化思潮極大地衝擊著古中國舊有的文化秩序。古代文論這一學科就是在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客觀地說,這一學科的建立是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相衝突和融合的結果。從那時起,中國以往的那種封閉式的學術體係被一步步納入開放性的世界學術視域中來,這些都已經成為曆史事實。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全球化影響逐步加深,文學研究者們在傳統與現代、中心與邊緣、全球化與民族性的二元張力結構中,感到越來越焦慮,對於傳統文論的研究尤其如此。於是有學者以強烈的文化使命意識開始關注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理論為問題,並提出了古代文論的“失語症”等前沿命題。張榮翼的《衝突與重建——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理論問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就是這樣一部關注全球化語境中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問題頗富創意的論著。該論著把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問題放置於全球化語境之中,深刻分析了自20世紀以來中國文論在全球化浪潮中,與西方文論的衝突、融會關係,清理中國文論的理論譜係、總結文論轉化的曆史經驗,關注當前現實問題,提出了重建中國文論的具體思路。(參見張榮翼:《衝突與重建——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理論問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首先,《衝突與重建——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理論問題》抓住中國文論的性質與特征尋根溯源,深入剖析,對中國文論自身性質進行認識與定位。該書回溯到中國傳統文論誕生與傳承的曆史語境中,抽離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最核心的觀點。關於中國傳統文論性質的最核心觀點被作者概括為“詩禮一體”、“文道兼修”、“天人合一”、“體用不二”以及隱喻風格和文體等級觀。作者進一步指出,隨著西學的東漸,如果從“他者”的參照眼光來對中國傳統文論進行本體觀照,可以發現中西文論的顯著差異:中國文論的文藝本質觀並非單純的反應論,還是一種出自主體心靈的表現論;與西方的典型理論相對照,中國的“意境”表現了蘊涵豐富、空間無限的審美至境;而與西方以理性為主、線性式的感受方式相比,中國文論的感受方式體現為物我交融、感性為主的特點。這些都是作者對中國文論本體特征進行深入叩問後所得出的結論。同時,作者對中國文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也進行了追問。針對中國文化中儒、道、釋相生互補的共存局麵,《衝突與重建——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理論問題》以體係精嚴、格局完備的《文心雕龍》為例,論證了中國文論在學科資源、持論宗旨、關注視點上具有拚接性的突出特征。作者創造性地提出了切入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操作方法:將不同係統的元素進行有機整合的兼容統攝法;將某一研究對象從背景剝離進行聚焦放大,凸現其個體意義的整體剝離法;盡可能回複研究對象文化語境的還原辨析法;在動態、變化格局中把握對象意義的動態生成法。應該說,上述觀點都頗富創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