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從傳統思維方式的角度研究新時期小說的特色。作者將評論界已經談論很多的一些文學現象,如審美特色、敘事模式等,換了個角度分析,從而使文學風格的研究與思維方式的探討聯成一體,顯示出開闊的思路。書中對馬原創作的分析表明新時期先鋒作家現象一元論中也明顯包含傳統思維的影響。這樣的結論與前述的“新生代與傳統”的研究一起,共同烘托出一個文化主題:當代文學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多方麵的聯係。
最後,作者提出了新時期作家探討的在藝術形式方麵的兩個問題。一是新時期作家在尋求傳統民族形式的現代轉換方麵所作的努力,既探討他們將民族形式嫁接到現代敘事效果方麵的成就。由於時代阻隔,古今文學的差異畢竟不容忽視。新時期作家對民族形式的借鑒不是機械照搬。張衛中認為他們的做法是:“致力於傳統技巧的現代轉換,即將古典文學優秀的、有生命力的形式、技巧嫁接到現代敘事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豐富當代創作是目的,選擇、提煉、剔除、改造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張衛中:《新時期小說的流變與中國傳統文化》,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這就是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創化”。二是新時期作家在母語運用方麵的新探索。漢語不僅是人類交際的工具和媒介,而且是傳承幾千年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經驗和智慧的寶庫。隨著人們對語言問題的研究的深入,漢語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作用、地位越來越得到清楚的認識。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研究。張衛中教授認為:“新時期致力於漢語本土傳統開掘的作家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他們共同的出發點是不滿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壇上語言的單調、枯燥和模式化特點;共同的追求是在向漢語本土傳統的追溯中,擴大語言的表現力,在語言的‘尋根’中找回漢語的那一份生氣和活力。他們的探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即吸收文言與其敘事傳統中有益的東西和向口語的學習。”(張衛中:《新時期小說的流變與中國傳統文化》,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頁。)綜上所述,本書在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學術“尋根”思潮中有獨特發現。它開啟了新的思路,因此它的學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王慶生教授對其評價是:“總起來說,張衛中的這部專著比較集中係統地考察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新時期小說的影響,立論新穎,視角獨特,顯示了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學術勇氣;作者理論視野開闊,持論公允,對新時期小說中一些重要潮流和有代表性作品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特點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梳理,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新時期小說的文化本源;這項研究無論對於小說創作還是學術探討,都具有較大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張衛中:《新時期小說的流變與中國傳統文化》,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頁。)當然,傳統文化對新時期小說的影響非常廣泛,本書涉及的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待進一步補充、深化。
(五)《啟蒙視野中的先鋒小說》
葉立文教授的專著《啟蒙視野中的先鋒小說》於2007年7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以中國20世紀80年代小說中的先鋒話語為研究對象。重點考察了先鋒話語從發生、發展到最終形成先鋒小說的過程。
全書分四章:第一章討論了先鋒話語的出現。從根本上來說,先鋒話語的出現是“文革”結束後社會思潮的嬗變與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傳播所造成的。在此基礎上,本書在第二章試圖捕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現實主義小說中先鋒話語的變化過程,並緊接著在第三章探討1984年之後先鋒小說主題話語的社會學意義。就此而言,先鋒小說不僅僅是對個體存在的敘事關懷,同樣也是先鋒作家啟蒙理念的文本實踐。後者所蘊含的“重構曆史敘事”的努力,在顛覆現實主義小說真實觀念的同時,也形成了先鋒小說形式試驗所遵循的基本敘事法則,這主要在第四章展開論述。這些敘事法則包括先鋒作家的真實觀念和時空觀念,它們對先鋒小說形式試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超現實敘事場景的設置和心理時間、生存空間的運用等方麵。該書章節之間層次清楚,邏輯性強,論述有力度。下麵我們著重從以下幾方麵論述該書的突破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