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各文體研究(8)(2 / 3)

一、尋求理論資源,建立理論根基。

如前所述,關於電影藝術的敘事理論在研究中可資借鑒和參照的文獻不多,這就決定了作者為電影敘事學尋求理論資源,建立理論根基的工作是開創性的,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要求作者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良好的學術涵養、廣博的學術視野、敏銳的學術眼光,善於從相應的理論和學科中借鑒並吸收理論資源。正是基於這一學術思路,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電影敘事學理論與文學敘事學理論一樣,都有著濃鬱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理論背景。在作出這一結論之前,作者在具體事實的基礎上糾正了理論界的通行觀點,提出電影敘事學並不是追隨文學敘事學而產生的,事實上,電影敘事學理論的產生甚至比文學敘事理論還要略微早一些。例如,電影敘事學的理論代表人物克·麥茨,這位法國著名的電影符號學家的《電影:語言還是言語?》的發表時間早於巴爾特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和格雷馬斯的《結構主義語義學》兩年,並且其論斷後來被熱奈特引用來印證敘事的“時間畸變”。因此,電影敘事學和文學敘事學同樣作為整個敘事學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作者在建構電影敘事學理論時正是在此前論證的基礎上,廣為吸取西方敘事學理論來源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符號學理論、結構主義——神話學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闡釋學——接受美學理論,並對西方電影敘事學四種理論形態或曰理論指向,即以麥茨為代表的“語言結構表意說”、以艾科和彼得·沃倫為代表的“影響符號編碼說”、以麥茨、博德裏、達揚、羅斯曼為代表的“文本修辭策略說”、米特裏、波德威爾為代表的“敘事美學與藝術說”等做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和剖析。作者認為電影敘事理論與文學敘事理論一樣,遵從敘事係統與敘事體係的基本規律,尤為不同的是,電影敘事理論更為強調接受主體的地位和作用。由此,作者對電影敘事學的內涵作出清晰界定:“所謂電影敘事學,概而言之,即研究電影文本是怎樣講述故事的,它調用了哪些元素與功能,設計了什麼樣的布局結構,采用了哪些策略與手法,企圖和可能達到何種敘事目的。而本文的不同建構意味著與觀眾建立不同的敘事關係,對應著觀眾參與本文建構的不同介入程度。因此,可以說,‘講述’以‘聽講’為前提,影響的‘敘事’以觀眾的觀看、理解與闡釋為基礎”。(李顯傑:《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第23頁。)二、界定電影敘事理論的基本概念與重要範疇。

當然,作者的這種理論建樹並不是大而無當的,在確立了全書的理論基點和研究導向之後,接下來作者針對電影敘事學學科的屬性、特點、構成要素和基本規律,對其所依賴的理論資源進行整飭、梳理、加工、改造和置換,以完善電影敘事學的理論框架,做到理論自身的係統性、嚴密性、邏輯性、自洽性。

作者首先從電影敘事的基本要素著眼,從故事、情節、敘述三個基本概念的內涵與特征出發,嚴格區分了故事與本事、故事與敘事、敘事與虛構、情節與敘述以及虛構故事與非虛構故事、藝術方式敘事與非藝術方式等幾對概念。其中作出重點闡釋的是情節,情節作為“講述故事的具體環節”,是對“故事本事”的選擇的論述。情節性敘述旨在強調和張揚因果關係,因此情節得到強化,敘事性強,影片本文具有濃鬱的故事性。與此相反,反情節性敘事在影片文本上往往更多地運用了非敘事性元素,比如象征、隱喻、視覺衝擊等修辭手法來構築影片結構,因此情節淡化,故事性弱,影片本文注重開掘人的心理世界的複雜性。

時間是電影敘事理論裏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作者指出時間畸變是電影敘事的中心環節和最重要的“言說”機製,進而將電影敘事中的時間劃分為“本事時間”、“本文時間”、“放映時間”三種時間形態並做出嚴格的區分。“本事時間”是具有因果關係的事件的時間流程,是故事本事在其自然的時間順序上所具有或應當具有的事件持續過程,本事時間是影片本文時間建構的來源和基礎,歸屬於故事範疇;“本文時間”則指影片文本中呈現出來的時間,充分體現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的敘述策略,歸屬於本文敘述範疇;“放映時間”,就是影片放映所花費的現實和物理時間,歸屬於觀眾接受範疇。這三種基本時間形態一貫有機組合與搭配在同一部影片中,正是這三種基本時間形態的巧妙安排與預謀控製,使得影片呈現出無限光彩於魅力。而在所有的時間形態中,聲音作為電影時間外化的標誌,一貫與畫麵相組合從而營構出更為廣闊的畫外空間。蒙太奇作為空間化的時間也頗為獨特,作者指出其根本屬性在於通過對故事材料(本事)的重新組合(構造時間)而創造出一個富有新的含義和激情的“新現實”本文,即所謂“故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