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批評理論的建構:中西融合
20世紀被稱為文學批評的世紀。進入20世紀後,文學批評空前的活躍,文學批評領域的圖景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不同學派共存與競爭,不同力量衝突與互補的“百花齊放”的局麵,從而結束了一種支配力量、一種文學批評主潮“獨尊”的現象。這就大大促進了文學批評的豐富和繁榮。然而,文學主張與研究方法各異的現代批評學派,為了在不甚寬敞的文學批評領域裏爭得一席之地,它們有意或無意地把自己的觀點推向尖銳化、極端化,推向所謂的“深刻的片麵性”。它們為了標新立異,分別創造出屬於各自的一整套概念和術語。然而,這些概念和術語由於表意含混,在批評家與作家、讀者之間,也在批評家之間構成了屏障,從而使對話、交流變得甚為困難。各執一端、各偏一隅的文學批評,把文學的性質的某一個側麵孤立和凝固起來,無視其他側麵的存在,從思維方式說,是直線型的文學批評。由於把文學批評變成為一套套技術程序,文學的審美特質反被批評家共同忽略。
湖北地區的文學批評理論建設,走出了狹隘的中西之爭,也不局限於某一種批評理論的偏狹,嚐試溝通中西文學批評。王先霈的《圓形批評論》提出了圓形批評的理論觀念,而王濟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和邵瀅的《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1897-1917年間的文學批評生態研究》則從中國本土文學批評中提煉出了中西互通的理論嚐試。
(一)
王先霈教授於1992年發表了一篇題為《建設“圓形”的文學批評》的文章,並於1994年出版的《圓形批評論》專著,倡導一種“圓形”批評理論。在《圓形批評論》一書中,王先霈提出了“圓形批評論”理論,倡導建設一種辯證的、感悟與理性融合的,適合文學審美特性的文學批評,即“圓形批評”。該書分為兩編:第一編總題為“圓形批評論綱”;第二編總題為“文學批評散論”。在第一編中,王先霈從中國和西方關於圓的觀念曆史發展分析入手,深入地考察了東西方批評史上圓的觀念同文學批評的關係,首次提出了“圓形批評論”理論,倡導建設一種辯證的、感悟與理性融合的,適合文學審美特性的文學批評。王先霈還通過比較,闡述了西方的印象批評與中國的辯證批評的各自特征,精辟分析了文學批評、欣賞中美感的可分享性和可傳遞性。另外,作者對文學文本意義的層次作出了新的探索和劃分。王先霈首倡的“圓形批評”理論在國內文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陳池瑜曾這樣評價《圓形批評論》:“將文學文本的意義劃分為語義、寓意、複調、增殖的意義等四種,論述了尋找意義的多種途徑,剖析了印象主義批評、形式主義批評、索隱批評、曆史批評等批評方法的得失,最後論述了語義的循環到解釋的循環過程,進一步論證了圓形批評觀的內涵和特征。”
(陳池瑜:《批評理論的新構想——評王先霈〈圓形批評論〉》,《湖北美術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在《關於“圓形批評”答問——王先霈教授訪談錄》中,王先霈教授對“圓形批評”作了這樣的闡釋:“‘圓形’不是一種可操作的具體方法。它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境界。人類個體和群體的思維都是螺旋發展的。螺旋上每一小段都近似直線,而其整體則呈圓形。圓形一是在過程中實現,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在研究活動之中,經過正、反、合,趨向圓的境界;二是經由不同的個體、不同群體的對立、爭論和交融而實現。學派林立,易於防止極端,易於走向圓的境界。一個時期的小螺旋,不過是人類思想進化上的一個點罷了。”(王先霈:《圓形批評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336頁。)周誌雄在《移植與綜合:關於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的新術語》一文中,對王先霈教授“圓形批評”這一術語作了這樣理解:“從它的內涵和外延上看,雖然對批評的理論創新作出了一些嚐試,但總的看來與其說是一些創造性術語,不如說是一種致力於創造的思路。‘圓形批評’試圖融合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的感性因素和西方文學批評的理性因素,倡導辯證的、感悟與理性融合的,適合文學審美特征的‘圓形批評’。”(周誌雄:《移植與綜合:關於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的新術語》,《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由此可見,“圓形批評”論強調的是文學批評的發展性和多元化,較之於片麵、孤立、僵硬的“直線型思維”或者片段直感的、缺乏確定內涵的“散點型思維”的文學批評而言,它倡導的是一種辯證的、感悟與理性融合的、適合文學審美特性的文學批評。當然,這裏所說的“圓形”,王先霈教授認為:“它是一種批評觀念,是對文學批評性質的一種體認,對文學藝術審美性質的一種體認;是一種批評原則,貫穿在批評活動中對客體把握程度的要求和主體思維活動運轉形態之中;是一種闡釋方式,又是批評主體確定自身在文學批評縱向發展與橫向展開中的位置的一種態度、一種努力,構成主體自諧並且與其他批評學派互諧的態度。”(王先霈:《圓形批評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頁。)隨著文學批評的發展,理論界和批評界的眾多學者在文學批評的多種角度的思考方麵已形成了共識。王先霈教授認為:“在文學批評中,從作品的意識形態內容的挖掘,到韻律、詞彙、句式等語言形式的分析,都需要專門的探究,都可以各自獨立進行,都可能取得新穎的、精細的、有深度的成果。”(王先霈:《圓形批評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中國的文學批評理論的建設,應該建立在對西方現代批評學派的了解、吸收、借鑒和對本國悠久文學批評傳統的繼承。但是,一種優越的文學批評觀對各種文學批評角度與方法的統率特別需要強調。合理的文學批評應當以審美為中心,它不是以空泛抽象、不著邊際的籠統議論迷亂讀者的審美觀照,不是以機械瑣碎、技術程式化的解剖妨損讀者的審美快感。而是有助於作品接受者審美觀照的深化和審美快感的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