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批評研究(1)(2 / 3)

另外,對於倡導圓形批評是不是要建立大一統的文學批評?是不是要把多種多樣的文學批評消融於一種文學批評?答案是否定的。王先霈教授的“圓形批評”倡導的是多元化文學批評觀。在“圓形批評”論的導航下,各種文學批評彼此獨立又彼此滲透,任何學派、方法隻是文學批評曆時發展的螺旋和共時發展的圓圈上的一個點。

在文學批評方法多元化的時代,每種文學批評方法自身要實現自諧,各種批評方法之間則要實現互諧,這樣,文學批評發展才能趨於合理。文學批評、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在古今中外的文學批評史上,也不是直線推進而是以螺旋環繞的方式前行。古代就曾經有過的“圓形批評”的觀念,然而它們都是素樸的,偏重思維的綜合、偏重於整體的把握,而對局部的精細解剖相對忽略。即使有的批評家關注、愛好作細節的分析,也常因手段的貧乏而顯得單調、膚淺。比如,中國古代散文、戲曲、小說評點中,雖有不少文體分析的成分,小說評點中還有一些對於敘事方式的分析,但同現代文體學、敘事學批評比較,就是很零碎、粗陋的了。而現代西方文學批評,在很大程度上又走入另一極端,過於強調技術化、程式化和模式化,以致缺乏整體感、缺乏靈氣。因此,王先霈教授認為:“它們往往帶有濃厚的操作主義氣息,而少一點文學藝術鑒賞所需要的、根源於濃厚學養的穎悟,少一點辯證思維所具有的、建立於全麵深刻認識基礎上的圓活。”(王先霈:《圓形批評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我們可以仔細體會古代文學批評思維在稚拙、朦朧中的靈動,也可以細致鑒別現代文學批評思維在瑣細、生硬中的精確。現代的圓形批評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

對批評的“圓形”的理解,我們不應停留在個體上,或者某個批評主體,抑或某件批評文本上,而應該從整體、全局去把握和理解它。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諸批評學派群,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文學批評的整體,都應該呈圓形組合狀態。王先霈教授認為:“文學批評不但在縱向的曆史發展上近似一串圓圈、一種螺旋;從橫向看,現代文學批評不可能隻是一種格式,它也應是許多圓環連接而成的圓圈,每一個環有自己獨特的麵貌,許多個環構成無始無終的連鎖、無始無終的圓圈。我們期望的,就是這樣無限豐富的圓形的批評。”(王先霈:《圓形批評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頁。)(二)

自覺溝通中西文學批評理論是轉型期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的最重要特色。王先霈側重理論建樹,而王濟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和邵瀅的《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則從不同的角度顯示了轉型期湖北文學批評理論善於溝通中西不同資源的特點。王濟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側重於發現迥異於中國的西方文學批評,長於科學理性分析的特點,並考察了西方科學批評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學批評的衝擊、影響及其效果,清理了中國的科學批評緣起時間、發展狀況及其表現。王濟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嚐試從文學批評的科學性,即文學的科學批評這個角度去闡釋當時文學批評現象。在談及晚清民初的文學批評時,王濟民指出:晚清民初的文學批評一方麵是思想政治批評,另一方麵就是科學批評。該書主要圍繞文學的科學批評展開論述,講述了一批擁有相同學術誌趣的批評家,在相應的文學觀念的指導下,共同致力於文學的科學批評的實踐,從而,形成了晚清民初文學批評發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