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隨著“西學”的深入和發展,國人對“科學”的認識突破了簡單地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層麵,開始涉及到自然科學背後及社會科學本身的客觀理性精神。從辛亥革命爆發到民國建立,國內科學思潮一浪高過一浪,這時的科學思潮一方麵固然是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但同時更深入到國人的思想方法和觀念,深入到當時的人文學術和文學批評領域。
作為當時的一種重要的文學批評,科學批評非常注重文學批評的科學性。那麼如何理解文學批評的科學性呢?“所謂科學,是對自然、人類自身組成的社會和人類自身創造的文化的客觀認識,其基本方法是觀察和實驗。”(王濟民:《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頁。)王濟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一書就著重從科學主義的立場,探討文學的科學批評。王濟民認為:“所謂文學的科學批評,它屬於科學主義範疇,同人文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科學主義一樣,它所注重的,仍隻能是內在的客觀理性精神,而不是對自然科學術語的浮泛使用。科學的文學批評之所謂科學正是在它本來的意義上。”(王濟民:《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頁。)科學批評注重內在的客觀理性精神。而這種客觀理性精神是建立和貫徹在整個批評的過程當中,當然也體現在具體的批評內容上。
《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的主要內容與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界定晚清民初科學批評的主要特點。晚清民初科學的文學批評是在相應的文學觀念的指導下展開的。具體指導性觀念包含四個方麵:一是文學的形式本質。晚清民初的科學批評通過對曆來對文學本質的有關看法的考察,明確主張文學本質上是形式的。二是文學內容的真實性。文學的科學批評強調形式的同時,也是講內容的,並且對文學內容是有要求的,即就是應該真實。三是對傳統戲曲、小說地位的認定。中國古代重視文章和詩歌,小說、戲劇不能登大雅之堂。雖然曆來都有強調小說、戲劇的人,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看法。晚清民初科學批評是認定傳統小說戲曲的地位的。它以進化論作為理論依據,認為小說戲曲是文學進化的結果。四是主張具體分析文本。中國古代對文學作品的批評,常常是描述批評者主觀感覺印象,晚清民初的科學批評是在反思傳統印象批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傳統批評迥然不同的批評觀,它注重具體分析,批評實踐中時時處處體現出具體分析的特點。
其次,《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展示了文學的科學批評的具體批評實踐。晚清民初時期的文學的科學批評主要有三種實踐方式:一是對作品敘事語言的批評。在文學的形式本質的觀念指導下,文學語言的地位被突出,表現在形式首先是文學的語言,文學和語言緊密聯係。另外注重作品的敘事和故事意識。二是對作品結構的批評。在具體分析文本的觀念指導下,晚清民初科學批評解析文本的同時,還注重於文學作品的針線筋脈和結構。所謂的針線筋脈和結構,都是對文本的解析,有相近之處,但又有所不同。前者在製作印記、形式聯係,後者在整體構成。三是對文學內容的客觀闡釋。晚清民初的科學批評認為,文學作品不但有其形式,又有其內容,對文學作品的內容,文學批評負有闡釋的任務。
最後,《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論述了與文學的科學批評相關的文學研究。晚清民初科學批評家的學術活動相當一部分是文學研究。王濟民在談到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關係時指出:“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不就是一回事。文學批評主要是對文學作品的解析闡釋評價,文學研究則主要是對有關文學事實的研究。隻是,二者有時候並不容易完全分開。文學批評中常常會有一些文學事實的研究,而對於文學事實的研究中也會有一些文學批評。這正是晚清民初時期科學批評的一個重要特點。”(王濟民:《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頁。)由此,我們了解了在晚清民初文學的科學批評中,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二者之間關係的互滲互透,以及它們之間界限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