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部分各自獨立而又互相貫通。《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把科學批評放在發展的批評過程當中去把握,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而作為文學批評過程中重要環節的科學批評的表現形式,王濟民主要是通過和文學的思想政治的批評之間的比較進行的。顧名思義,文學的思想政治的批評必然和思想、政治聯係。王濟民把“比較強調文學的思想政治內容”的文學批評,稱之為思想的、政治的文學批評。諸如,梁啟超“新小說”的觀念、陳獨秀“文學革命”的觀念、周作人“人的文學”的觀念……都屬於思想政治批評的範疇。然而,科學批評主要是以傳統文學為批評對象。如王國維《紅樓夢評傳》、《人間詞話》;劉師培《文章原始》、《論文雜記》;章太炎《文學論略》;陳衍《石遺室詩話》;林紓《左孟莊騷精華錄》、《韓柳文研究法》……另外還有一些有關傳統文學研究的學術著作,如陳衍的《元詩紀事》、章太炎的《國故論衡》、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王國維的《宋元戲曲考》、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它們包含著重要的文學批評。這種文學批評,對傳統文學並不一概否定。另外,科學批評與當時的文學創作也有聯係,胡適就對新文學有許多重要的批評。這種文學批評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作品,尤其注重文學作品的形式,比較強調文學本身,政治色彩比較淡薄,可以說是一種科學批評,而它的思維特征則是分析的、邏輯的,有更強的學理根據。
(三)
《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側重於西方批評理論對中國批評的影響。而邵瀅的《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以京派文學批評為例,彰顯了中國文學批評理論建設走上西化道路之後,應該如何維護本民族的文學批評特色。王先霈、王濟民、邵瀅的側重點雖然不同,但是,融會貫通中西文學批評理論是他們共同的追求。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圍繞中西批評理論的交彙融合提出了四個方麵的問題:一是,20世紀初,隨著中國新文學的破土而出,中國文學批評的時代語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文學批評顯然難以再適應新的發展趨勢,至此,無數的文人、學者主動或被動卷入到現代文學批評範式建構過程中,導致了文學批評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二是論述了現代範式的建構。文學批評新範式的建構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所涉眾多。該書主要是從批評的觀念、方法、話語、活動方式等諸多層麵進行批評的現代範式的建構,當然這種建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漫長的動態過程。三是提出了整個建構過程中的問題和對其進行反思。諸如協調西方與本土的縫隙與張力,即接受外來影響以求更新自己而後轉為我用;協調傳統與現代之關係,憑借“橫的移植”來為“縱的繼承”注入新血;麵對社會現代進程中滋生出的對審美現代性、對文學和文學批評自身獨立屬性和功能的新認知與民族危機時期文學深厚的社會關懷意識的糾纏裹結;同樣為捍衛文學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又如何抵禦作為現代社會必然產物的商業化,並從中體現出現代學人的學院立場等等。四是論述角度是以京派為切入點。以京派群體為例,盡管問題本身具有普遍性,但為使本文足以承載而不過於散漫,而京派的思考又確實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現代批評的發生與建構並不起源於某個具體的社會曆史事件或批評事件,它的性質隱含於曆史發展的過程中,作為一種新的範式逐漸從曆史的地表浮出,其中包容了無數批評家和批評群體的合力作用。本書隻是遵循‘法從例出’的策略,選取了京派批評家作為問題的切入口,在剖析個案的過程中以小見大,目的在於勾勒出現代批評發展道路之大致脈絡,更為展現文學批評轉換發展中前輩批評家留下的資源和困惑。”(邵瀅:《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頁。)正如題目一樣,邵瀅的專著《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主要是對“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進行反思,因此,該書著重圍繞西方理論資源的本土化、古典文學資源的現代化、批評審美維度的建設與堅守、文學商業性和批評學院意識的衝突等問題進行展開論述。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始於全民族救亡的時期,本土文化遭遇到空前的挑戰和危機,求新變異成為時代的號召,帶著這份希冀,國內的仁人誌士將目光投向西方。但麵對紛至遝來的西學,當時的批評家意識到理論的接受不能一味地搬用外來理論,仍需要探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契合之處,進而形成了學理上深刻探究和綜合比較,獲得了曆史文化深層的互相理解和轉化。這尤以京派群體的探索最為突出,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以本土文化作為吸納和調和外來理論的動因與依據,並將此作為建構現代批評範式的潛在的內部邏輯框架。京派批評家通過對“西潮”的擇取、改造,形成了現代批評建構的理論源泉。這是《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的根本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