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批評研究(2)(2 / 3)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還指出,現代批評建構還包括對古典文學重新闡釋和理解。依據中西方文化對話中形成的現代文學觀念,重新認識中國古典文學的各種現象和意義,從而確立起一個內容更為豐富、生命更為蓬勃的中國文學傳統,並將其融入到現代範式建設之中。京派群體出於當時文學和批評建設的動機,以一種“現代批評者說”的方式實現傳統與現代精神的對接,將孕育在古代文學經典中的民族審美傳統、審美趣味、審美形式等重新激活成具有當代生存價值的活的思想,同時這些思想反過來又成為現代批評建設可資利用的資源。

批評審美維度的建設與堅守,也是《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應有之義。在中國現代批評建構曆程當中,對批評審美屬性的堅持、對批評審美維度的建設極其複雜艱辛。受西方近代人文主義和審美現代自主性追求的影響,新文學批評者一方麵堅信文學作為一種獨立藝術種類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麵因為中國民族存亡和文化危機的現實,文學批評被賦予了沉重的社會使命感,因此形成了現代批評的雙重維度,即審美的、詩學的和社會的、意識形態方麵的維度。現代批評的“審美”維度同時指向了審美的獨立性和審美的社會關懷。因此,作為現代審美批評代言人的京派批評家,對現代批評建構的意義也不局限於曾經捍衛了批評的審美性,更重要的是啟示批評如何在審美與社會、政治的衝突對話中確立自身無可回避的存在意義和自己的個性傾向,同時不斷反思與嚐試文學批評雙重維度間的平衡與定位、最終以屬於文學的方式兼容社會意識。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認為,文學批評在關注具體的文本的同時,也應該對文學現象作出及時的反應與闡釋。商業化問題是批評的範式轉型中遭遇的新問題。商業化大潮滾滾而來,文學創作和批評都被納入到商業性機製當中,商業性的價值標準消解著文學的傳統審美規範,挑戰著人們曾經普遍認可的價值測度;同時,現代大學作為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另一產物的出現,知識分子人生選擇的一種新範型也隨之浮出曆史的地表,現代批評的學院意識從此開始萌發。由於價值追求的差異性,批評的學院派成為對商業化反應最為強烈的群體,二者之間天然的對立性恰好成為話題各自延展的隱性參照係,從“京海論爭”開始,京派已鮮明地在自己的批評立場上貼上了反商業化的標識,而他們又恰是以“學院派”的身份立足於文壇。他們通過對藝術感知與審美趣味的彼岸性追求、經典意識的強化、平和公允姿態的堅持等學院化的道路來捍衛文學的獨立性與審美性,並力圖對商業化作出對抗。當然他們留下的問題也是值得反思,京派批評家當年選擇了與商業化的對抗來堅守文學的陣地,但對作為現代性直接產物的商業化一味的拒斥並非明智之策。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的研究對象雖然是京派批評,但是,它根本所指是現代中國的文學批評理論建設問題。著者認為,現代批評發展到當代,具體語境可能有所變化,但現代建構的使命並沒有終結,上述四個方麵的問題不僅是京派和當年大多數批評家必須麵對的,同樣也是當代批評家難以回避的,諸多話題脈息相通、勾連相續,反思前輩給予的資源與留下的困惑等,正如作者所言:“如果借京派批評群體的研究,能對批評現代建構問題有所總結,更對當代批評之承續這一進程、完成其中使命,能有所啟示,也就無須愧對這個批評群體當年的努力,也算不枉費本文的用心所在。”(邵瀅:《中國文學批評現代範式建構之反思》,《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四)

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一直關注的問題。但是,什麼是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轉型發生在什麼時候,它又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這樣發生,轉型的最終指向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莊桂成博士的著作《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1897-1917年間的中國文學批評生態研究》(以下簡稱《發生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一書卻有大量的史料考證,尤其是對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曆史的研究基礎上,經過旁征博引和比較分析,從文化生態的角度提出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發生於晚清,中國文學批評轉型的最終指向是科學化和人本化這一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