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批評研究(3)(2 / 3)

小說家檔案已經在文學界、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為各種學術論文,包括碩士博士論文廣泛轉載。這36輯文字已經為出版社結集出版了。小說家檔案在於先生主持的從2002年至今,已經走過了6年的歲月。各輯主筆大都留在湖北各個高等院校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學教育工作。因此,小說家檔案是湖北文學批評的一次集中的展示,是新世紀湖北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的展現。

(二)完美批評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文學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日漸緊密,一些作品在市場上暢銷不衰。但是暢銷書和優秀經典之間畢竟存在著界限,其間的差異一般讀者也許並不在意,但是作為批評家應該肩負起辨別文學經典和一般性作品的責任,為人們提出優秀作品的審美標準和思想標準。但是,新世紀以來,人們看到最多的是紅包批評或者是著眼炒作的“酷評”,堅守藝術標準和人文標準的批評標準的完美批評,顯得難能可貴。湖北青年批評家劉川鄂是主要領軍人。他對池莉作品的批評甚至成為新世紀完美批評的經典作品。

池莉是當今著名作家,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迄今,她的作品一直十分暢銷,並有多篇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有著比較高的收視率。對這樣一位有著很好市場價值的作家,劉川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閱讀了池莉全部作品,從完美的文學經典的基本要求出發,對池莉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批評意見。他認為池莉的作品在題材上貢獻了市民生活題材,但是“但她過多地認同了市民生活的價值觀念,無助於當代精神生活的提升”;在對待知識分子的描寫上缺乏具體整體觀照,尤其是“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貶抑知識和貶抑知識分子的不良傾向”;她的愛情題材雖然涉及到當代中國人情感生活的諸多形態,但“明顯帶有用幹癟淺白的理念說教來圖解紛繁複雜的兩性世界的缺點,未能深入到人物的隱秘心理和非理性層次,因而難以表現當代情感生活的精微之處”。從她的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價值來看,劉川鄂認為池莉的作品“沉溺於‘生物性生存’的人生態度”,“不能喚起人對詩意生活的進取心”,“不能喚起中國人對理想的應該如此的‘真正的生活’的熱忱”。更重要的是,在劉川鄂看來:“在池莉的作品中‘人文精神’處於一種弱化的狀況。‘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作家張揚的現代性——自由、民主、理性、人權等價值在池莉的作品中是非常薄弱的。她筆下的人物,要麼是環境的奴隸,要麼是金錢的奴隸,沒有自由意誌,沒有人性的飛揚。誠然,作為一種生存狀況,這種生存的被動性甚至是依附性是一種實際的存在。但作者基本上采取了一種認同的態度,這就缺乏現代知識分子應有的批判精神”。他認為,池莉的作品在表現方法上,“過分沉醉於離奇的故事情節和享樂場景的描繪上,隻好過多地運用懸念、偶然等手法安排人物命運”。從文體特征上來看,池莉的作品:“題材由凡俗仿真到趨新時髦,情節由細瑣平實到曲折離奇,議論由淺平空泛到即興發揮,語言風格由平易寫實到華麗圓活”,是一種適合市民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的“嘮叨文體”(劉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225頁。)。劉川鄂對池莉的批評的出發點,並不針對作家個人,相反,對池莉本人,劉川鄂充滿了敬意:“讀了她這麼多作品,回顧她的創作道路,我對她充滿了敬意”。她“取得了很大成績,是非常難得的”。(劉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頁。)劉川鄂所要做的是:以世界優秀文學為參照來審視20世紀中國的文學,是我的慣常思路”,以中國的魯迅、沈從文,西方的現代主義大師卡夫卡、喬伊斯等,來作為衡量池莉的一種標準(劉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對池莉的作品展開了深入的剖析、評判,直指作家作品的缺點。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當代完美批評的代言人之一。(姚楠:《完美批評:炎熱和嚴厲的求全》,《南方文壇》,2004年第3期。)劉川鄂的完美批評是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收獲,代表了中國批評家在市場經濟時代的責任和良知。劉川鄂對池莉的完美批評受到了湖北批評界的支持,江嶽在《當代作家研究》上開辟“實話直說”專欄,呼應劉川鄂的完美批評,並加以推動和發揚。2001年6月12日,湖北省作家協會召開了題為“實話直說——關於湖北文學批評的批評”懇談會。湖北批評家對“實話直說”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