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批評家寶刀未老,中年批評家如日中天,青年批評家銳意進取,湖北批評家隊伍顯得陣容整齊。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湖北地區的文學批評肯定會走在全國的前列。
新世紀湖北文學出現了新的氣象,祝願湖北文學批評繼續健康發展。
三、文學批評實踐——以《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為例文學批評
同樣需要靈性,由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作家研究室編撰出版的《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第一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讓我們有幸目睹了一種帶有生命質感的文字,聆聽到那些獨特真實的批評聲音,正如湖北省現代文學學會會長、華中師範大學黃曼君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生命與學理,在《湖北作家研究叢書》中,我欣喜地看到這兩者的互彙與交融。”(黃曼君主編:《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序言》(第一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湖北作家研究室便展開了對湖北文學創作及文學資源、湖北文學發展史的專門性研究,時至今日,已編輯出版《湖北作家論叢》共七輯,凡200萬字。麵對新時期以來當代湖北作家強勁的創作態勢,他們精選出方方、池莉、劉醒龍、鄧一光、陳應鬆、葉大春、劉繼明等7位湖北作家展開研究,都是近年來以自我創作實力而產生全國性影響的知名作家,在選材上極具代表性。同時,《叢書》的眾評論者也是當前工作在湖北文藝戰線上的中堅人物,強強聯合體現了經濟學上的資源配置最優化原則,從而也保證了這套叢書的學術性與權威性。難能可貴的是,該套叢書早已超越地域性研究範圍,直接回應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狀況,在作家研究的基礎上提煉、貫穿著學術界及文壇所感遇的普泛性、焦灼性話題,以對新時期以來的湖北文學乃至文化的曆史的深刻反省和剖析,對當下湖北文學和文化狀況的理性審視與批評,來建構起更具獨立品格的人文知識分子的言說空間。
如果說“叢書”中那些整齊排列的作家人名,就像懸掛在地域文化藤蔓上的深奧暗符,締結著湖北文學的秘密,那麼,批評者們正似技藝高超的“破譯者”,運用“個案式”剖析的方法、“多維度”解讀的視角和富有“個性化”的敘述風格為我們解讀了湖北作家們的文本世界和現實人生,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地域文學機體的生命活力與複雜神秘,讓我們在把握湖北文學強盛、奮鬥和持久之秘訣的同時也領略了評論家們的批評靈性與學術魅力。
(一)方法:“個案式”剖析
《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第一輯)的推出,是湖北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首開全國學術界區域性作家群體研究的先例,更重要的是,這套作家論叢書在研究思維方法上以個案分析的方式,對七位有代表性的湖北作家進行了深入剖析,詮釋了他們個人的文學品格和精神追求並對其作品的價值取向作了個性化的判斷,為讀者更深入、更準確地了解他們的文學世界提供了理性參照。
“一件藝術品有它獨特的生命”(李歐梵、劉象愚主編,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6頁。),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一書中指出:“熱衷於建立高度概括的文學普遍性‘法則’的努力終歸要失敗”(李歐梵、劉象愚主編,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7頁。),然而,長時間以來的當代文學研究一直被那些籠統而空洞、說不出具體內容的整體批評觀所誤導,這種研究方法因無意於與作家的獨立精神個體進行必要的對話與交流,使得不同的主體之間很難達到一種精神的契合或意義的重構,從而也導致了當前作家與評論家之間相互不買賬的局麵。它已經很難應付進入世紀之交後作家們愈加多元雜陳、各行其是的寫作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去費力不討好地總結歸納某種集合起來的一般特征顯然有些迂闊。隻有跟蹤具體作家的寫作,認識他們獨特的才能和抱負,以及確認他們因不同生活經曆和創作立場而形成的個性力量,一個時代的文學才能顯示出它獨特的價值。
叢書的編撰者們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在這方麵作了充分的考慮。他們沒有刻意地強調湖北作家在寫作風格上的一般特征,而是通過對七個典型個案的追蹤與分析,來關照諸如池莉的市民寫作、方方的知識分子寫作、劉醒龍的現實主義文學、陳應鬆的“精神還鄉”、劉繼明的“人文關懷”、鄧一光的“兵”係列和葉大春的筆記小說等諸多熱點理論問題,並將這些問題的研究放在一個開放的話語係統中,通過對一些文學思潮的發生、發展與流變軌跡的把握,站在當下社會人生、文化價值轉型的體認基礎上,對作家、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考察他們與一些思潮流派的關係、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創作立場、他們的優點與不足、他們對整個新時期文學所起的推動或製約作用,以及他們在世界文學發展的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