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批評研究(4)(2 / 3)

如李俊國教授的《在絕望中涅槃——方方論》一書,以“知識者寫作身份”問題作為全書研究的貫穿性主題,詳細分析和梳理了方方“知識分子”寫作的形成與多元混雜時代下的“分化”過程,以此來應答知識者作家在後現代語境中,如何“堅守”知識者寫作立場、知識者寫作的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保持自身的寫作姿態等問題——這也是20世紀中國百年文學創作所未能正麵而切實加以思考與研究的關鍵問題。劉川鄂教授的《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則聚焦於池莉的市民書寫,既關注其市民書寫的美學意義,又研究市民題材、市民意識、市民書寫何以成為當下文壇火爆的文學現象的多重原因,對當代社會的文學市民意識與文化市民性也作出了相當精當的研究。該著注重在新時期以來的文學發展進程中,綜合地立體地分析評介池莉的創作特點和美學價值,在充分肯定池莉創作成就的同時,較多的注意到其創作的負麵因素和某些硬傷,不啻為對當下“池莉熱”的“冷思考”。雖然屬於個例研究,但也是對當代問題病症的一次綜合診斷。蔚藍教授的《血脈父輩英雄——鄧一光論》則從草原血脈的傳承、父輩榮譽的高揚、浪漫激情的時代需求等多個層麵來透析鄧一光的“英雄情結”,深入發掘了英雄形象背後所隱含著的文化原型,同時站在20世紀的文學視野和價值體係中,深入探討了鄧一光式的“英雄主義”在世俗化社會和英雄缺失的時代環境中得以生成的原因,以及其背底下的虛幻與脆弱。聶運偉的《最後的守望者——陳應鬆論》、程世洲的《血脈在鄉村一側——劉醒龍論》、梁豔萍的《古典詩意赤子情懷——葉大春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闡釋了他們對各自研究對象的理解,但又不約而同地聚焦於一個相近似的文學(文化)理論話題:這批由鄉而城式的作家,雖然走過了不同的人生經曆和創作曆程,但他們“鄉土文化的母體記憶,道德意識的初始模式,與當下多元文化價值時代衝撞時的眩惑與困惑”(黃曼君主編:《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序言》(第一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卻是當下學術界、文學界所麵對的普泛性焦灼性話題,他們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和探討,使得研究能夠深入到曆史與哲學層麵,去直麵當代作家的曆史意義與道德主義的轉型問題,從而賦予作家專論一個開闊的視野和理論的深度。葛紅兵的《頹廢者及其對立物——劉繼明論》則將作家置於當下社會的多元化的時代背景,緊密聯係作家的個體生命旅程,去觀察我們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處境和心理狀態,研究我們這個時代人文知識分子的精神出路,從創作的矛盾和心理的糾結中去思考劉繼明作品中流溢而出的“人文關懷”。

(二)視角:“多維度”解讀

《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第一輯)的作者是新時期成長起來的青年學者和評論家,而且都在高校有著自己日常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也有著各自獨立的研究領域,如李俊國教授在都市文學方麵成果頗豐,劉川鄂教授在新詩研究、魯迅研究和張愛玲研究上有著驕人戰績,聶運偉教授的實踐美學,蔚藍教授的女性主義批評以及梁豔萍的散文美學、新實踐美學等領域都頗有建樹,葛紅兵教授在文化研究上風生水起,程世洲則專注於鄉土文學研究,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專業角度也深深滲透進作家專論之中,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從整套叢書來看,批評者切入作家研究的角度各異;從單個專著來看,所運用的批評方法也是多樣化的,他們在以每一位研究對象進行主題性闡發的同時,力爭在研究過程中包容進更多有價值的線索和內容,實現對每個作家做整體性的綜合研究,從而使得該套叢書在研究視角上呈現出多維度、立體化的特點。

在叢書中,對於所論及的作家,批評者們大量披閱材料,多方論證,積極探索,從論者的自述來看,他們不僅通讀了作家以往的作品而且密切跟蹤最新創作,同時還大量收集相關著作和文章進行比照分析,體現了嚴謹的學風和求實求真的學者立場。他們善於在論著中運用多種學術學理,通過文本解讀、符號闡釋原理、原型意象分析、文化心理解剖、人本精神透視等多重研究方式與視角,進入作家的文學世界與創作生命,條分縷析,知微見著,體現了既有的學術素養和文化功底。而在具體的解讀過程中,批評者的文章大都采取理論尋繹與作品闡釋、宏觀審視與微觀剖析、作家論與作品論相結合的視角和原則,不做玄虛蹈空之論,文風樸實,有理有據,有史有論,可以說,紮實的基本功和深厚的理論修養為這套書的學術質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