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從叢書中極具概括性的書名來看,如“在絕望中涅槃”、“小市民名作家”、“最後的守望者”、“血脈在鄉村一側”等,我們就可以初步感受到每一位作家的獨異之處。而這些書名下所涵蓋的具體內容卻在證實著這種“微觀而不微小、獨立而不孤立”式的研究所花費的心血、體現的功力。他們在堅持中國傳統文論的詩意感悟的同時,也注意西方現代文學理論發展的最新步伐,將一些新的批評話語運用到批評實踐中去,正如黃曼君先生所欣賞的批評家“既有精當的學識眼光,又具鮮活的社會生命質感的專著與文字”,靈性與理性在這裏獲得高度的契合。如李俊國在對方方的創作曆程、精神世界和文化藝術內涵進行精細研究的過程中,融入了傳記心理學、敘事學、生命哲學、精神現象學等多重理論致思方式;聶運偉教授則直接發揮自己的文藝學專長,對陳應鬆小說創作展開現代敘述學研究,熟稔的理論視角同細致的文本分析讓一本學理性的批評著作變得深入淺出;葛紅兵則從文化批評角度展開對劉繼明小說分析,將其思考的“個體文化”理論切入到“晚生代”作家群的精神層麵和心理狀態;劉川鄂則讓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的和曆史的批評在當下的世俗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完成了對池莉這一“市民型”作家的創作診斷和價值定位;蔚藍則在她的專著中注入了“女性主義批評”、“原型意象分析”、“文化心理解剖”的因子,實現了研究視角的開放和文本分析的縱深探入;此外“精神分析”、“符號闡釋原理”、“人文精神透視”等方法在這套書中也多有運用,多重的研究方法和視角,使他們更好地進入了作家的文學世界和創作生命,從而準確而全麵地把握住了每一個複雜的精神個體。
同時,他們也注重批評的獨立人格,不溢美、不隱惡,既不盲從學術界對這些作家已有的定論,也不因為他們與這些作家的私人友誼而放棄對其作品的“苛求”。無論是肯定、反思,還是有力度的解剖、批評,都是建立在學術運思和學術發現的基礎上,對於七位作家在創作實踐中存在的缺陷進行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因而就避免了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某些“唱和”式、“媚態”式評論現象的出現,為營造健康的文學批評環境,拓寬文學批評的空間起到了積極作用。這種切近文本的透視既超越了企圖借文學圖解現成理念的狹隘功利主義,也超越了某些作家在某一時期的自我標榜。如劉川鄂教授把池莉放在市民生活價值理念層麵上加以考察,在肯定其創作成就的同時,較多地注意創作中的負麵因素和數處硬傷,可能作家本人未必同意這些判斷,但這些判斷卻完全是從她的作品中挖掘出來的,有理有據,讓人不得不信服。
(三)風格:“個性化”敘述
風格是作家創作個性與話語情境相結合的產物。不僅文學作品之間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相異的批評專著與文章也具有大相徑庭的話語特色。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有雲:“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矣。”因而,與作者創作個性緊密相連的文字便“各師成心,其異如麵”了,可以說,文學批評文本作為一個完整的書麵語言係統,它所選擇的敘述基調和修辭方式,不僅反映著書寫者的敘述技巧與風格,而且反映著書寫者的理論支點和價值追求。
作為湖北省一部分中堅批評家理論研究實績的集中展示,《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不僅顯現著與其他相關地域文學研究專著的獨特風格,而且在叢書內部的各位批評家之間也傳達出異彩紛呈的“個性化”敘述特點。從這部叢書的編排格局來看,可以想見編撰者力圖從整體建構上對同類文學批評著作進行突破和超越的努力,並為叢書內部的批評者的創造性、個性化書寫建立一個既嚴謹又靈活的新穎獨到的邏輯框架,從而使研究集體主體和個體主體形成一種合力和優勢,使其創造潛能、思維能力、審美感悟、學術才華和話語操作的獨特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示。這種分合式結構確保了編著者重構湖北文學研究的設想與創意的貫徹落實,確保了全書科學性、創新性、係統性、深邃性的高層次的學術品位,並從而顯示出一係列的學術創新點、思想閃光點、知識增長點和書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