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批評研究(5)(2 / 3)

當代人寫當代史,尤其是麵對這些正處於創作高峰期的一批湖北作家,由於他們的創作仍處於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中,並未形成文學史上的“定格”,這無疑對批評家的學術能力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從某種程度上說更似一種“學術冒險”活動,會被評論界針砭為“時評”的應景之作,叢書中的觀點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某些論斷是否正確,此外,作為一套對當代湖北作家進行全方位定點掃描的論叢,叢書在選擇評論對象時能否進一步放寬尺度,這些問題都值得商榷。但《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作為當時國內第一套區域性“作家研究”叢書,同時首開全國學術界區域性作家群體研究的先例,對於推進二十一世紀的湖北文學批評,促進湖北作家創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勢必會對湖北文學發展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版本批評

中國新文學的發展過程當中,作品版本變遷的密度之大,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是少見的。長期以來,文學史研究在版本問題上有兩個極端:要麼重視西方新思維,新方法的借鑒,但在研究過程中並不重視新文學的版本差異,甚至對其隨意選擇,造成很大程度的闡釋錯位甚至無效研究;要麼雖然有學者重視版本問題,較早如阿英、唐弢等人,但是仿“書話”者居多,多屬於版本學範疇的研究,與文學相差甚遠。針對以上兩種不當情況,金宏宇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和《新文學的版本批評》由版本領域出發,將版本研究與文本研究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理論批評範式——版本批評,逐漸在學界產生重要影響。

(一)早期的版本批評實驗:《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

20世紀40年代,隨著西方現代印刷術的傳入,唐弢等人開始新書版本學的開拓工作,出現了一係列“書話”、“劄記”等形式的研究成果。然而新書版本學作為一門學科並沒有建立起來。新書版本學與傳統版本學的研究有很大不同,如何深入這一領域的研究與學科建設,針對新書版本和新文學版本研究的特點,《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選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若幹長篇名著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因為新文學長篇小說篇幅長,版本密度大,版本變遷中包蘊著更豐富的語言學、修辭學、寫作學、美學、心理學甚至社會學、政治學的內涵。

無論是傳統版本學研究還是新書版本學研究,都必然表現為一種工作過程,必須運用版本學及目錄學的相關知識對圖書版本進行真偽辨別、考訂源流、比較優劣。古籍的版本研究,版本的真偽辨別是首要任務。新書年代較近,版本密度大,因此,研究的重點應放在版本源流的考訂和版本優劣的比較方麵。具體而言,又必須運用校勘學的操作方法,主要是對校法,《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對八部作品(《倪煥之》、《家》、《子夜》、《駱駝祥子》、《圍城》、《桑幹河上》、《青春之歌》、《創業史》)的主要版本進行具體比較,找出異文,寫出詳盡的對校記。僅以《倪煥之》為例,從初版本到文集本,文字修改多達4200多處,絕大多數章節都修改了百處以上,其中又主要以詞語的修改為主。對此,《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列出了詳實可信的對校舉例,包括語詞的調換、顛倒、增刪等細節。足見作者對校之細致認真,其他著作像《家》、《駱駝祥子》、《桑幹河上》、《青春之歌》、《創業史》等作品也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版本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