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原文,追求善本,其工作過程和成果表現形態都服務於這一目的。新文學版本學作為版本學研究的重要一支,研究對象主要是新文學作品的版本,其內容的特殊性及版本變遷的曆史特點均不同以往,因此有必要運用新的方法來建構新文學的版本學研究,以豐富其意義與價值。具體而言,《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認為,應該將版本批評與文本批評整合起來,對版本差異的研究進一步拓展到對版本的時代特色、政治印記、意義變化等方麵的研究。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輯錄了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較重要的長篇小說修改本,並將其分為三個主要時段:一是50年代初期(1950至1956年),修改本主要是誕生於20至40年代的長篇小說名作;二是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1956至1965年),既有20至40年代的長篇小說名作的修改本,更有50年代誕生的一批有影響的長篇小說的修改本;三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1977年至1985年),主要是一批在50至60年代有影響的長篇小說的修改本。每個時段出版修改本的動因和修改傾向是不同的,應具體分析。《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選取的八部主要作品為例,分別考證修訂的主要原因:《倪煥之》、《家》、《圍城》等主要出於藝術完善的考慮;《子夜》、《駱駝祥子》、《桑幹河上》、《青春之歌》、《創業史》等則多出於意義的重新修訂;還有作品的修改主要是意識形態方麵的考慮較多,如《駱駝祥子》《子夜》《桑幹河上》等作品的修改。
另外,文本研究有必要借鑒語言學、修辭學、寫作學的研究經驗,以及闡釋學、文本批評、讀者接受等方麵的理論,《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對此都有相應的嚐試。不過,相對於整個版本批評來說,《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隻能算是作者早期的版本批評實驗。一方麵,作者的研究對象僅限於若幹小說名著及其版本;另一方麵,著作還沒有提出版本批評的概念和係統的版本批評理論,所做的版本校評很大意義上是出於版本學研究的深入思考。當然,它為後來的版本批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二)理論與實踐的成熟:《新文學的版本批評》
從《中國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到《新文學的版本批評》,金宏宇的版本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都逐漸走向深入,版本批評開始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批評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