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轉型期的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研究》由周新民擬定提綱,寫作緒論和修改、整合稿件。除了周新民撰寫部分外,其他各部分初稿提供情況如下:“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理論研究”部分由黃順提供(其中江嶽、李建華部分由周新民撰寫)。“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史研究”中“地域文學研究理論與實踐”部分由李漢橋供稿,其他部分由雷運祥寫作。“轉型期湖北地區各體文學研究”中“中國詩學整體研究”以及有關報告文學、電影研究的理論批評部分由劉晶晶供稿,“湖北地區唐宋詞及詩歌研究”由錢剛供稿,本部分有關《〈左傳〉人Q物論稿》、《心學與文學》的稿件由何新文、宋克夫提供。“湖北地區小說研究”由馮曉斌供稿。“轉型期湖北地區文學批評”中“文學批評理論:中西融合”部分由馮曉斌供稿(其中《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部分的論述由莊桂成提供),“湖北文學批評個案研究”由李漢橋供稿,版本批評部分由雷運祥供稿。全書由周新民做總體安排,寫作提綱、導論,並對學生提供的初稿做出修改、調整,有些內容甚至重新寫作。附錄部分的《曆史的祛魅與探源——論李遇春的文學批評》是為青年批評家李遇春寫的綜論,發表在《南方文壇》2010年第3期。李遇春是湖北地區有代表性的青年批評家,以他為個案,可以窺見湖北地區青年一代批評家的理想與追求。附錄部分的《重現傳統文學史的光輝——評於可訓的〈王蒙傳論〉》,是我和我的學生方瑩合作的產物,收錄在此也是對師生緣分的紀念。從師於可訓先生問學至今已有12年之久,這期間於老師為我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在此,我要深深感謝於老師對我的關懷!為了完整地呈現湖北地區在世紀轉型期的文學理論批評的整體風貌,附錄特地收錄“世紀轉型期湖北文學理論批評著作編年”。從1996年開始,我曾在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學習、工作了十二年之久。湖北的文學理論批評工作者踏實、勤奮的作風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寫作此書也是表達對他們的敬意。也感謝在武漢各高校學習與工作期間眾多師長、朋友的關懷。

本著作獲得了湖北省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社會科學基金立項,感謝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辦公室領導的關心與支持!本書的出版也得到了湖北大學文學院領導的關心與幫助。感謝劉川鄂教授的支持,也感謝責任編輯方瑩辛勤的勞動!感謝長江文藝出版社領導為本書所作的工作。

在寫作之中,我們也有遺憾,有些著作沒有收集齊全,有些問題我們還研究得不透徹。好在我們還有充實的機會。我們非常期望能把這項有意義的工作繼續深入地進行下去,為把湖北從文學大省建設為文學強省而努力,為把湖北從文化大省建設為文化強省而奮進。

2011年6月於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