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批評是本地區現當代文學史研究另一個非常有特色的領域,主要以金宏宇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和《新文學的版本批評》為代表。如著作者所言,圖書版本作為文學作品的組成部分,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但傳統的版本研究一直停留在弄清版本源流、辨明版本真偽和優劣等孤立的版本學層麵,又與文本研究處於一種“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尷尬境地,缺乏理論上的互通與交流,更少有實踐意義上的彼此融合,因此在版本研究與文學研究的交界處留下一大片未開墾的空白地。針對這一現象,金宏宇在新文學領域首先提出版本批評的概念,並運用新的觀念和視角,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將版本研究與文本研究從文學內外兩個向度緊密結合起來,建立起一種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研究範式,從而開拓了全新的研究領域。從《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到《新文學的版本批評》,金宏宇先後對現當代文學史中若幹有代表性的作品版本進行了精彩的批評實踐,如《倪煥之》、《家》、《子夜》、《駱駝祥子》、《圍城》、《太陽照在桑幹河上》、《青春之歌》、《創業史》以及《雷雨》、《屈原》、《天國春秋》、《風雪夜歸人》、《蝕》、《八月的鄉村》、《無望村的館主》、《怨女》等,這些成果不僅是版本批評理論的實現,也理所當然成為現當代文學史敘述的重要內容。
自由主義文學研究主要以劉川鄂的《中國自由主義文學論稿》為代表,著作將自由主義文學範疇界定為“現代中國文學史上出現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和文學觀念影響的獨立作家和鬆散組合的文學派別,他們創作的那些具有較濃厚的超政治超功利色彩,專注於人性探索和審美創造的文學作品及相關的文學現象。”(劉川鄂:《中國自由主義文學論稿》,武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1頁。)。換言之,著作把自由主義文學(包括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三方麵內容)當做一個獨立自足的文學整體,以區別長期以來以左翼文學為主體的文學史模式,建立新的文學史研究範式,這一起點決定了著作的成就。具體而言,著作在曆時方麵梳理了中國近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發展脈絡,將其分為四個發展階段:近代的移植與萌芽階段、五四及20世紀20年代,與民主主義文學和有初步社會主義傾向的文學同途而殊歸階段、20世紀30年代,與左翼文學、民主主義文學既對立又互補階段以及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的掙紮與斷裂階段,其中包含了對各階段重要的自由主義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的論述和評價。同時,著作還在共時層麵挖掘了這一線索背後的深層意蘊,譬如中國自由主義作家創作心態,著作從自覺的作家意識、對中外文學遺產的開放態度、對人性的深切關注和鮮明的文體意識等方麵分別加以闡釋,頗具深度,並認為這些方麵構成了中國自由主義文學陣營的鮮明特點,是其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出出色貢獻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也體現了自由主義文學研究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三、傳統與現代:文學史的多角度切入
轉型時期本地區的現當代文學史研究在縱深角度的挖掘,主要體現在對文學史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觀照。表現在方法論特征上,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許多獨立角度的創新。
第一,傳統研究方法的繼承。傳統文論重視從社會、曆史角度對文學進行分析闡釋,思想史和文化史是其重要的參考內容。轉型時期本地區的文學史研究同樣體現了這方麵的特點:注重從文學的外部角度如思想史或文化史等角度介入文學史研究,不過在內容表現上有了新的質變。就思想性而言,更多是對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現代性觀念的關注,以及深層次生命終極意義的哲學思考,如昌切的《清末民初思想主脈》以清末民初思想史的整體變遷為線索,在其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尋找思想史與文學史的密切關聯,著作對一係列啟蒙觀念的闡釋也都帶有著強烈的邏輯思辯色彩;王乾坤的《魯迅的生命哲學》試圖從生命哲學的基本理論出發,以“中間物”為軸心概念,將魯迅生命哲學歸納為一個有機的體係,以建立新的魯迅解讀範型,是本時期魯迅研究往更深層次掘進的突出成果;羅曉靜的《尋找“個人”》選取“個人觀念”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從發生學和觀念史的角度去厘清中國晚清至五四時期現代個人觀念的發生演化,對改變先前“個人觀念”使用的模糊和混雜狀態大有裨益……不一而足,思想史的和思想深度的突入構成本地區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