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思想的暗合,知識分子的日本推力(2)(2 / 3)

日本一直生活在中國的光環之下,雖然也有對外擴張的舉動和野心,但卻從沒敢動侵略中國的念頭,最多偶爾滋擾中國的沿海城市。然而時移事異,鴉片戰爭後,中國便成了列強們瓜分蠶食的要地,和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終於按捺不住。或許在那時的福澤諭吉看來,中國的滅亡隻是時間問題,各國都忙著從中國身上榨取油水,“ 機 不 可 失 , 時不再來”,和 中國如此接近的日本怎能放過這大好機會?福澤諭吉對民族的自信逐漸演化成自大,自大又變成侵略的決心。

福澤諭吉在《通俗國權論》中稱日本是亞洲最先步入近代文明的國家,東洋諸國的文明中心,是亞洲和西洋國家抗衡的最重要力量,日本要擔負起“保護”亞洲的責任,伸張國權。既然“百卷國際公法不如數門大炮,幾冊和親條約不如一筐彈藥”,對外戰爭當然成了伸張日本國權的首選方式。可日本人也清楚地知道,此時的自己尚沒有力量和西方列強開戰。因此,戰爭的目標就鎖定在中國和朝鮮身上。

雖然福澤諭吉本人認為愛國可以不分是非,也可以影響許多日本人不分是非地愛國,但在侵略之前,為侵略正名,將自己打扮成“正義之師”, 卻 依舊是必須為之的工作。在《通俗國權論》裏,福澤諭吉將日本美化成傳播文明之火的使者,告訴人們日本和那些蹂躪中國的西方列強不同,日本不是要侵略中國、朝鮮,而是要幫助這兩個國家進入近代文明。而武力,隻是督促這兩國進步的不得已手段。為了宣揚這種被美化了的侵略觀,福澤諭吉筆耕不輟,定期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評點時事,展望將來。其實早在明治政府成立初年,日本就有大臣提出侵略朝鮮的計劃,但這一計劃很快遭到了正致力於推動國內變法的明治政府的否定。但僅在10多年後,政府對待朝鮮的態度就有了極大的變化,這一方麵由於日本國內矛盾層出不窮,而對外戰爭正是凝聚民心、轉移內部矛盾視線的最有效手段。另一方麵也由於俄、英等國加快了對日本周邊國家爭奪的進度。

日本不想坐以待斃,不甘靜觀西方人在自家周邊肆意而為,於是便於1875年9月進軍朝鮮,一舉侵占了江華島。西方列強雖強調彼此之間是夥伴關係,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因此對日本的侵略之舉並沒有過多阻撓。譬如對美國來說,日本比俄國更容易控製,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剛好可以遏製住俄國的勢力。讓美國沒有料到的是,日本的野心不隻是朝鮮,侵朝不過是其向中國進軍的前提。1876年,日本以當年被迫和美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為藍本,強迫朝鮮方麵簽訂了《江華條約》。

福澤諭吉的《通俗國權論》寫於1878年,剛好是日本發動侵朝戰爭的3年之後,它美化了日本的侵略行徑,也反映了日本迅速膨脹起的野心。

有侵略的地方,就有反抗。1882年7月,朝鮮的愛國誌士襲擊了日本公使館,遠在日本的福澤諭吉很快對此事做出回應。他接連在《時事新報》上發表文章,要求日本政府用武力對付朝鮮“暴民”,他稱這些朝鮮誌士為“文明之敵”,認 為他們的存在是日本“播撒文明”進程的一大障礙,日本以武力鎮壓這些人的反抗,天經地義。值得一提的是,福澤從來都知道對一個國家來說,文明和獨立缺一不可,並曾經撰文告誡同胞,缺乏民族獨立性的文明,隻會讓整個國家都淪為西方人的奴隸。但到了朝鮮人身上,同樣的獨立精神便成了對文明的抵抗,似乎朝鮮的文明化就是任由日本大軍長驅直入。日本對朝鮮的願望何其“良好”, 可 見一斑。

除了支持政府“教化”落後國家外,福澤諭吉還大力“教化”本國人民,要求人們要絕對地效忠國家。宣揚愛國主義思想,號召大家精忠報國本無可厚非,可愛國主義一旦成為侵略的理由,再 誠 摯 的 愛 國 之 情 也 都會沾染上助紂為虐的意味。此時為福澤諭吉提倡的愛國便是如此。精通文墨的福澤將對他國的侵略描繪成光榮正義的事業,他 告訴日本人為國盡忠應該是日本的道德標準,明治維新的光芒不能僅限於國內,還應在海外繼續綻放。他建議日本人把眼光放遠,在中國建業,於大有利於伸張國權,於小也可成就個人功名。他的這番說法對普通的日本民眾相當有誘惑力。

19世紀80年代,雖然日本和西方列強簽訂的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仍在發揮效用,卻已然遏製不住日本擴張計劃的實行,他們迫切希望將在歐美國家那裏丟掉的利益,從亞洲彌補回來。亞洲不會是日本抵禦西方外敵的同盟,隻能是日本侵略劫掠的對象。偏巧此時的美國由於崛起不久,在侵略一事上落後於人,除了菲律賓外,再沒有其他據點,非常需要在亞洲培養一個為己所用的侵略工具。日本對周邊國家的侵略挑釁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忙於擴大殖民地利益的英國也沒有對日本有太多關注。1883年,福澤渝吉在《時事信報》上發表文章,進一步宣傳日趨完善的“脫亞入歐”思想。他將國際關係比喻成殘酷無情的叢林法則,認為世界上的國家最終隻有兩種命運,不是像掠食者那樣吃別人以求生,就會被別人所吃。掠食的一方是文明國,被掠食的一方則是野蠻國,文明吞滅野蠻理所當然。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國家被他國吞噬,福澤的此番言論,就等於在告訴日本人,日本隻有侵略這一條路可選,日本若想長久地生存下去,就隻能加入帝國主義的侵略隊伍中。

福澤諭吉的這篇文章出台沒多久,日本的外務大臣就公開表示要將日本的國民教化成歐洲國民的樣子,在東洋大地上建立起一個歐洲化的新帝國。亞洲的很多國家在曆史上都曾是中國的藩國,藩國向宗主國上貢,宗主國則要承擔保護藩國的義務,因 此 日本要拓展在亞洲的勢力,就 必 須 先 奪 走 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宗主權。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雖然在中國人的奮勇抵抗下,法軍大敗而回,但清政府卻依然唯唯諾諾地和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被迫承認了法國在越南的種種特權,中國不敗而敗。這一結果大大振奮了日本。福澤諭吉也非常高興,認為中法戰爭後,中國不僅僅站在了法國的對立麵,還成為歐洲強國的眾矢之的,中國被各國瓜分的命運可想而知。為了讓自己的推論更加無可辯駁,福澤還特地將列強為分割中國所開的照會,在 報紙 上 詳細地描述出來。福澤非常認同照會代表的說法,龐大的中華帝國的崩潰不可避免,而在中國崩潰後,亞洲世界又急需一個新的強大的帝國作為主導,日本就是這一主導的不二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