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1852—1912年),名睦仁,是日本“神武肇國”以來的第122代天皇。1867年年僅16歲的睦仁繼位,在“王政複古”口號下,德川幕府被迫將政權歸還給了睦仁。自此,明治開始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進行改革。1873年開始的征兵製雖然宣告了武士作為一個特殊階層的終結,但武士道精神卻得到了更加廣泛地傳播,明治天皇也受到了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崇尚武力,好勇鬥狠,努力學習劍術、馬術、角鬥術等。他以征服亞洲、征服世界為己任,到處鼓吹“國威”,穿舊式軍裝,騎高頭軍馬參加陸軍大學的畢業典禮、軍事訓練,有時還親自參加實戰演習,為參加侵略戰爭的日本軍人加油打氣。在他在位期間還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這兩次戰爭均以勝利告終,使日本的野心膨脹,走上了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道路。明治維新後,日本雖然采用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是在很多方麵仍然可以看到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影子,“ 大 陸 政 策 ”的 製 定 就是日本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殖民政策和軍國主義在實踐意義上的融合,也是日本近代外交以及處理與鄰國關係的基本政策。“征服朝鮮”是“大陸政策”的第一步。對朝鮮的侵略不僅是出於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對外經濟擴張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實現長久以來日本稱霸世界夢想的需要。當時的朝鮮受中國清政府的保護,為其宗主國。從地理位置上看,朝鮮離日本最近,又與中國接壤,在日本統治集團眼裏,朝鮮是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他們稱朝鮮為“渡滿橋梁”。就在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有人提出侵略朝鮮。
整個19世紀後期,朝鮮一直是國際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早在1870年,日本外務大臣柳原前光就在《朝鮮論稿》中寫到:“朝鮮國北連滿洲,西接韃清之地,使之綏服,實為保全皇國之基礎,將來進取萬國之本。” 這 番 話 表 明 了 明 治政府的態度,就是在沙俄和歐美入侵朝鮮之前,日本搶先占領。1876年,日本政府還在陸軍本部設立了“征韓事務局”,對朝鮮進行滲透和控製,並不斷尋找軍事占領的機會。日本外務省官員佐田白茅也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分析,4 年前,法國妄圖占領朝鮮,最終失敗,必然不會善罷甘休,還會卷土重來,其他國家也都在垂涎朝鮮。如果日本不能占領朝鮮,那麼本國的安全也不能保障。他還認為,出征朝鮮不但是富國強兵的最好策略,還可以“大練我之兵製,又輝皇威於海外,豈可不神速伐之乎哉”。在 明 治政府中,作為核心人物之一的木戶孝允也是“征韓”論的鼓吹者,他主張向外侵略擴張,並 取得了政府中相當一部分人的讚同,其中包括了大久保利通等實權人物的支持,但是也受到了以西鄉隆盛為代表的西鄉一派的反對。1871年,大村益次郎和岩倉具視提出“征韓”,也 受 到 了 西 鄉 一 派 的 反 對。但是到了1873年,原本不同意“征韓”的西鄉一派卻迫於國內緊張的局勢,也開始大力鼓吹“征韓”,並開始急於出兵朝鮮,想用侵朝戰爭來轉移國內的階級矛盾。
明治天皇(1852—1912年),名睦仁,是日本“神武肇國”以來的第122代天皇。1867年年僅16歲的睦仁繼位,在“王政複古”口號下,德川幕府被迫將政權歸還給了睦仁。自此,明治開始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進行改革。1873年開始的征兵製雖然宣告了武士作為一個特殊階層的終結,但武士道精神卻得到了更加廣泛地傳播,明治天皇也受到了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崇尚武力,好勇鬥狠,努力學習劍術、馬術、角鬥術等。他以征服亞洲、征服世界為己任,到處鼓吹“國威”,穿舊式軍裝,騎高頭軍馬參加陸軍大學的畢業典禮、軍事訓練,有時還親自參加實戰演習,為參加侵略戰爭的日本軍人加油打氣。在他在位期間還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這兩次戰爭均以勝利告終,使日本的野心膨脹,走上了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道路。明治維新後,日本雖然采用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是在很多方麵仍然可以看到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影子,“ 大 陸 政 策 ”的 製 定 就是日本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殖民政策和軍國主義在實踐意義上的融合,也是日本近代外交以及處理與鄰國關係的基本政策。“征服朝鮮”是“大陸政策”的第一步。對朝鮮的侵略不僅是出於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對外經濟擴張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實現長久以來日本稱霸世界夢想的需要。當時的朝鮮受中國清政府的保護,為其宗主國。從地理位置上看,朝鮮離日本最近,又與中國接壤,在日本統治集團眼裏,朝鮮是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他們稱朝鮮為“渡滿橋梁”。就在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有人提出侵略朝鮮。
整個19世紀後期,朝鮮一直是國際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早在1870年,日本外務大臣柳原前光就在《朝鮮論稿》中寫到:“朝鮮國北連滿洲,西接韃清之地,使之綏服,實為保全皇國之基礎,將來進取萬國之本。” 這 番 話 表 明 了 明 治政府的態度,就是在沙俄和歐美入侵朝鮮之前,日本搶先占領。1876年,日本政府還在陸軍本部設立了“征韓事務局”,對朝鮮進行滲透和控製,並不斷尋找軍事占領的機會。日本外務省官員佐田白茅也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分析,4 年前,法國妄圖占領朝鮮,最終失敗,必然不會善罷甘休,還會卷土重來,其他國家也都在垂涎朝鮮。如果日本不能占領朝鮮,那麼本國的安全也不能保障。他還認為,出征朝鮮不但是富國強兵的最好策略,還可以“大練我之兵製,又輝皇威於海外,豈可不神速伐之乎哉”。在 明 治政府中,作為核心人物之一的木戶孝允也是“征韓”論的鼓吹者,他主張向外侵略擴張,並 取得了政府中相當一部分人的讚同,其中包括了大久保利通等實權人物的支持,但是也受到了以西鄉隆盛為代表的西鄉一派的反對。1871年,大村益次郎和岩倉具視提出“征韓”,也 受 到 了 西 鄉 一 派 的 反 對。但是到了1873年,原本不同意“征韓”的西鄉一派卻迫於國內緊張的局勢,也開始大力鼓吹“征韓”,並開始急於出兵朝鮮,想用侵朝戰爭來轉移國內的階級矛盾。
與以前不同的是,最早提出“征韓”的木戶和大久保一派,這一次卻反對立即出兵朝鮮,認為西鄉的入侵朝鮮計劃太草率,時機還不夠成熟,應該在朝鮮培植新的勢力,等時機成熟之後,再一舉占領朝鮮。
圍繞著“征韓”問題,日本的政府分成“內治派”和“征韓派”兩派,並進行了激烈的政治爭鬥,最後還導致了“明治六年的十月政變”。 竭 力 主 張 “ 征 韓 ”的西鄉隆勝,因侵略朝鮮的計劃被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內治派”否決,辭去了參議兼近衛都督的職務,很多政府內部的西鄉派也在同一天辭職。月末,政府任命伊藤博文為工部卿兼參議,任命勝海舟為海軍卿兼參議。這場政治鬥爭最終以西鄉“征韓派”下野,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內治派”的勝利告終。從此以後,以三條實美為太政大臣、岩倉具視為右大臣、大久保為內務卿的專製政治體製成立了。